【辉煌70年】1977年11月郧西县委召开全县五级干部大会

1966年召开的郧西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场景

全县五级大会召开背景

1976年11月初,县委召开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三级干部大会,会后,全县大力开展了对工业企业的整顿工作。县委先后分派工作组,进驻瓷厂、大修厂、酒厂等工业企业,进行整顿秩序,调整领导班子,制定建立规章制度等,带动其他工业生产的整顿。经过初步整顿,全县工业企业开始恢复正常生产。城关镇的染织社、硫酸钾厂、县酒厂等一批企业开始作扩能、迁址、转产、转体等的筹备工作。

郧西县汽配厂车间

1977年7月,县城关镇染织社更名为“县棉针织厂”,由社办转为全民所有制,并进行了迁址和扩能改造工作。此为1976年后县首家转体企业。

郧西县棉针织厂工人生产时情景

大会口号及目标

1977年11月中旬,县委召开了千余人参加的全县五级干部大会,提出“抓纲治国,大治郧西”口号。会上,县委以“工业、农业生产为何上不来”等为重点讨论题,引导参会干部开展大讨论,号召“要把揭批‘四人帮’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结合起来,掀起工农业生产建设高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恢复工农业生产建设之中,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大干快上,比、学、赶、帮、超的新势头。


历史资料

这期间,县农机制造厂成功研制出160吨冲床、2米卷板机,实现冲压件冷压机械化操作,解决了大型管体成形生产的困难。

县农机修配厂试制的BK-560型桐子剥壳机取得成功,生产率为每小时120公斤,脱净率大于25%,成功试制鄂郧-515型玉米脱粒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负担,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城关综合厂利用黄姜试制皂素成功,不仅达到了批量生产,而且获得较好地生产效益。1977年到1979年,该厂年均产皂素7吨多,年均创产值25万多元。同时按规划全县还新上马了一批企业项目,如,县服装厂、水泥厂、地方国营马安富强煤矿、县五金厂等。

工业产值明显开始回升,1976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769.91万元,比1975年的719.87万元增长6.49%;1977年,工业总产值为1001.62万元,比1976年增长30.09%,比1975年增长39.13%。

郧西县酒厂当时情景

郧西县酒厂生产时情景

一鼓作气

县委根据县内工业企业的情况,进一步加快了对相关企业的关、停、并、转和挖潜、扩能、改造工作步伐,使工业企业生产普遍开始显现调整的活力。县酒厂在原生产白酒的基础上,自1978年8月开始,以山葡萄、樱桃、桔子为原料,研制生产果酒。同年底,果酒已达到小批量生产,产品以0.5公斤装为主的瓶装酒“鄂西北大曲”“粮食白酒”“岩青酒”“珍珠酒”四个品种。次年,瓶装山葡萄酒达到年产50吨,瓶装白酒年产90多吨。县粮食加工厂在1976年前,只设有面粉、大米、玉米糁三个车间。

1976年该厂技术员张显林等成功研究制作出原粮吸运机和电动堆包机,大大提高了粮食搬运堆包和加工效率,使郧西率先在郧阳地区实现了粮食加工两端机械化。

1978年9月,县粮食局建成面条车间,安装一套机械化面条机,填补了郧西县面条机械化生产的历史空白。

县瓷厂自1964年至1977年10年仅完成产值108万元,累计亏损44.24万元。生产的瓷碗炸裂问题迟迟不能解决。1978年,县委组织该厂恢复技术攻关小组,研究改变配方,提高工艺,经过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使生产流程中的热稳定性能技术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最终解决了“瓷碗炸裂”的老大难问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