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汉江中上游北岸,正东及东南与十堰市郧阳区接壤,东北、正北、西北、西南、正南与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毗连。
郧西县建制于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947年11月郧西解放,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1987年,国务院确认郧西为革命老区县。
郧西县第一次党代会简介历史背景: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会议简介:
1956年5月14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郧西县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县文化宫隆重召开,来自机关、农村、厂矿、企事业等各个岗位、各条战线的党代表激情满怀地参加了党代会。出席党代会的正式代表364名,列席代表41名,代表全县3145名党员。
会议议程:
党代会主要议程是:总结检查全县前期的工作,确定新的工作任务和方针;总结检查党的监察工作,确定新的监察工作的方针任务;讨论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贯彻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决议精神;选举中共郧西县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选举出席湖北省党代会的代表。
1948年时的中共郧西县委旧址,图中三位为曾在中共郧西县委工作的老干部
会议决议:
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县委对总路线颁布以来的全县党的工作的总结报告、监察工作报告、郧西县《1958年至1962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报告;作出了《1956年至1957年郧西县增产计划的决议》《1956年至1962年郧西县发展农业的全面规划的决议》《党的监察工作的决议》《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选举出席中共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5人,分别为:董华生、高珠和、李林桂、李正威、肖先翠(女);选举中共郧西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4人,分别为:高珠和、 韩克明、雷学彬、盛永凯、龚祯福、李林桂、傅必发、潘荣华、何承志、 赵新民、彭书仁、杜 行、秦全武、单心诚;候补委员3人,分别为:杨忠海、 李光金、汪大清;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8人,分别为:高珠和、韩克明、雷学彬、盛永凯、龚祯福、单心诚、李林桂、秦全武。高珠和为县委书记,韩克明、雷学彬为县委副书记。
1986年时郧西县委、县政府旧址,图中人物为解放时期曾在郧西工作过的老干部程占彪
总体要求:
大会审议通过县委所作的《总路线颁布以来全县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提出了改进工作,完成任务目标的总体要求。主要是:进一步发扬党的民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和党内的民主、团结及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思想、纪律教育,提高和发挥党的战斗力及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努力克服党内脱离实际、盲目急躁、发号施令、官僚主义、个人崇拜主义等不良倾向或作风,改进领导方法,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典型示范引导,树立榜样,带动全面,达到党内民主集中,分工负责;部门配合党的中心,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努力完成生产计划目标。号召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戒骄戒躁,更加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厉行节约,为胜利实现全县第一次党代会的决议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
1958年时县城一角
会议意义:
中共郧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郧西县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加速完成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为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组织基础。党代会结束后,全县各地迅速掀起了宣传贯彻和学习讨论党代会精神的高潮。在农村,大力开展勤俭办社、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及多种经营生产运动,并通过推行改革耕作技术、小型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促使生产丰收。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地发挥党员干部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目标调动了积极因素。
1962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郧西干部群众改田造地
1962年3月15日,郧西县参加丹江水电站建设的全体干部临别留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