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真情帮扶苦也乐

我是县公路局的一名职工,叫王喜清,2015年,我受单位安排,参与三官林区马家坪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心里是惴惴不安的:农村那些事,我们能去帮个啥忙?地,我们不会种;粮食,我们不会收,无从下手呀!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但深入和进村入户次数的增多,对扶贫对象的信息掌握多了,我的扶贫思路也清晰了,对扶贫的意义也就有了深刻认识!

扶贫要扶志,帮困不帮贫。

在扶贫过程中,我的一户扶贫对象翁大广,1983年9月出生,三十多岁,因病致残。在当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出了名的爆性子,经常打架闹事,无论是村上、乡上、或派出所,天不怕地不怕。现在媳妇也离了婚,娃子跟媳妇一起生活,他本人这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听熟悉他的人说,他酒性不好,不喝酒没事,一喝酒就发酒疯。

第一次进村入户走访,翁大广不在家出门了,我就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把我的身份、目的通过电话告诉他,我们相互通过电话进行了了解和沟通。给我的印象还不错:直爽、客气、识大体;第二次进村时他又没在家,家里的门还是开着的,邻居说他刚出门是不是串门去了?村上的人去叫他,我等了一会儿不见他回来,就到下一个扶贫对象家去了。转来时我又到他家去,还是不见他人影。天色已晚,于是,我就返回了县城。没过几天,我接到扶贫户翁大广的电话,一改上次的通话风格客气、识大体了。直接就说他要养鸡两千只,限我三天内借给他三万元钱,不然的话要到乡上、镇上、县政府去上访!还要到我家里来,说我不可能不给他酒喝吧?口气之大的没边了,还让我看着办等等。我一边接听电话一边告诉他养殖家禽、自主创业是好事,短时间我拿不出三万元钱,扶贫政策里有一项种养创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由村上担保贷款,我可以帮他申请问问情况做一些协助工作。他听不进去,一次又一次电话打个不停,我一遍又一遍的给他做工作、作解释、讲扶贫政策都没用。第二天,我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了此情况,并和单位派驻在那里的驻村干部一起,主动上门摸清情况,了解实情,经过耐心解释问清了事情的缘由,把误会消除了。

后来,我与单位驻村的扶贫干部一起,三次上门给翁大广把扶贫贷款政策讲清楚,并且解释要按贷款程序办理,不让他心里有阴影。而他通过了解相关政策后选择了出门务工,现在,逢年过节我还没给他打电话时,他就主动给我打来了电话,客套如初!再后来进村到户,他一直在外务工,过年时给他带的慰问品、慰问金都放在村上代交,让他回家后直接到村上去拿。他非常感谢!并且表示让我不要多花钱,说他在外面很好,工资也不少,还带着一个小团队呢!在我每次电话的鼓励和鞭策下,听到他所取得的优秀业绩,我感到非常安慰!

身残志坚,走出困境。

我的另一个扶贫对象张国发,1964年3月出生,已年满55岁,因残致贫。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身份,身残志坚,觉悟高!每次下村到他家,都非常客气,谈吐之间大方得体,时不时透露出一种军人、共产党员的英模气概!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法律法规他都明了,不用我们过多的给他解答。如今,两个闺女已出嫁,家里就他老俩口过日子,房前屋后都拾掇的很干净、亮堂。他平时腿不痛时,就在家里附近给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整点工钱补贴家用。老婆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为了给他看腿痛治伤,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维持生计。他很乐观,积极向上!每次进村到户交流,无论离家多远他都积极往家赶,从无怨言,非常配合。他常说,老百姓的现在美好幸福生活,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一定得珍惜!

勤劳务实,积极生活。

我的第三个扶贫对象李世林,1976年11月份出生,四十多岁,家里四口人,儿子患先天性疾病,因病致贫。他们长年把娃子带在身边给娃子医治,边在工厂里打工。每次都是电话联系,送去政策送去温暖和鼓励,国家扶贫政策范围内该享受的一定帮他落实到位;他老家里父母都健在,每回入户走访,我都会让他告诉他父母在家附近不要走远,带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力所能及的帮补家用。每次,他的父母都非常感动!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不依不舍的告别!

以上我的扶贫经历就是这样:平凡、朴实!就在这平凡、朴实中看到了当下农民的一种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我在这种平凡、朴实中践行到了:一种亲民精神、一种为民信仰!在扶贫的道路上,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

来源:郧西在线  通讯员:王喜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