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句以识炎黄(二)

大约在四千年多年以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最早的文明,传说当时统治中国中原及北部地区的同母异父兄弟——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打败北犯的南边九黎族首领蚩尤后统一了全国。后来炎帝部落与部落出现了矛盾,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打了一场大仗,号称“阪泉之战”,黄帝取胜,部落首领联合起来,成立部落联盟,公推黄帝为首领。再后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恢复了联合对敌的关系,并逐渐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称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历史,我们是炎黄子孙,答案就在于此。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绎史卷五·引新书》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号》。意思是说,炎帝时期,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于是炎帝教人类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资料,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叫“神农”。

“炎帝神农化人身牛首”——《 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意思是说,炎帝长的是人的身,牛的头。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五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搜神记卷一》,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有一种鞭叫做“赭鞭”,用它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有毒无毒,或寒或热,药草的各种药性药味所主治的疾病都自然显露出来。后世关于“神农尝百草”,为人民治病的传说即由此而来。因为他教人民播种各种庄稼,所以天下人称他为“神农”。

“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潜夫论五德志》。意思是说,炎帝神农看到人民衣食虽然富足了,生活上却还有些不方便,于是又叫人民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中午的时间到市场上互相交换,交易结束就散市。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执绳而制四方”——《淮南子·天文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五帝本纪》。意思是说,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他生来特别神异,在襁褓中便会说话,幼小时就很伶俐懂礼,长大了诚实勤敏,成年后睿智通达,明辨是非。

“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意思是说,(黄帝)训练了一批如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一般的士兵,跟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展开战斗,经过多次交战,取得最后胜利。蚩尤又发动战乱,不顺从黄帝的命令。这时黄帝便向诸侯征调军队,跟蚩尤在涿鹿山前决战,活捉蚩尤并把他杀死。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便去征讨,平服了的地方,黄帝便带兵离开。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旧说云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權而治冬。”——《淮南子·天文篇》。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尸子(辑本)卷下》,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传说黄帝的相貌生得极奇怪,是否真长有四张脸。

“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山海经·大荒东经》,意思是说,禺虢是黄帝的儿子,禺京是黄帝的孙子,他们一个是统领东海的海神,一个是统领北海的海神。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海内经》。意思是说,骆明是黄帝的儿子,白马即鲧是黄帝的孙子。传说洪水泡天时,就是大神鲧为了拯救人民从天上把“息壤”偷下来平治了洪水。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有依姓也”——《山海经·大荒北经》。意思是说黄帝子孙很多,有管天的,有管地的,有管海的,有管神的,有管人的。古书记载犬戎、北狄、苗民、毛民这些荒远的民族都是黄帝传下来的后代,因此黄帝实在是人和神共同的老祖宗。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国语·楚语》。意思是说,春秋时候楚昭王问大夫观射父说:“我看见《周书》上这么记载着:说重和黎就是隔断天地通路,叫天和地不通的人,这怎么解释呢?照这样说来,若是重黎不隔断天地的通路,岂不是下方的人民都可以上天了吗?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史记·五帝本纪》。意思是说,黄帝死后,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帝颛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