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五):解放战争实行战略大反攻时期

解放军4纵12旅在郧西创建了豫陕鄂革命根据地。1947年夏,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顺利拉开了序幕。1947年冬,解放军南下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4纵12旅在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率领下挺进陕南,奉命开辟鄂陕解放区。11月中旬,相继解放了山阳漫川关、镇安、郧西上津等地,上关、镇安县政府设于郧西境内。16日,12旅34团一举解放郧西县城,成立郧西县委、县民主政府。郧西解放后,12旅党委经实地考察,决定在郧西土门,创建豫陕鄂根据地(也称“鄂陕”根据地)。以郧西为中心的鄂陕根据地的创立,是人民解放军立足西线要地,进军中原的一大战略部署。4纵12旅率领34、35五、36团迂回陕南,辗转鄂西北,浴血拼杀,至1947年底,相继解放了山商、漫川、上津、镇安、郧西、郧县等鄂陕重镇,解放了拥有70多万人口,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了山阳、上关、郧西、镇安、山商、郧阳6县民主政府,胜利打开了鄂陕解放通道。1948年1月1日,中共鄂陕第4分区党委于郧西土门镇正式建立,时辖郧西、郧县、山阳、上关、山商、镇安6县。1948年春,又开辟建立了湖北均县(今丹江口)、陕西白河县。12旅首长奉令兼任四分区领导职务:旅长刘金轩兼任第4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李耀兼任中共鄂陕第四地委书记,祁果任副书记,副政治委员张明兼任鄂陕第四专署专员。地委机关、军分区司令部均设于郧西土门镇土门街。此时,郧西地区是陈谢兵团12旅1947年底开辟的鄂陕边区中心根据地。它既是豫鄂陕第四分区党、政、军机关的创始地和驻地,又是郧西、上关、镇安三县民主政府的所在地,也是进军鄂西北、解放陕南的指挥中枢和后方基地。这一新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使饱经沧桑的郧西人民自此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至1948年6月,在鄂陕军区、党委直接领导下,根据地已发展到12个县、两个军分区,部队发展到近两万人。至此基本实现了党中央战略意图,即牵制威胁川陕敌之重兵,有力配合人民解放大军在陕北、汉中、豫西等正面战场作战,为解放全陕南,乃至解放全中国打下重要基础。基于鄂陕根据地迅速扩大和日益巩固的形势,于1948年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命令,成立中共陕南党委、军区和行署,鄂陕第四分区归属陕南区,改称陕南四分区。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今后地委一律以地名命名”的决定,中共陕南第四地委更名为两郧地委,专署和军分区也依此更名,机关迁至郧阳城。

自1947年11月郧西解放至1949年陕南解放,中共鄂陕4分区(包括陕南4分区、两郧地委)党委、军区带领解放区军民,以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顽强拼搏精神,发展地方武装,指挥灭敌剿匪,开展土地改革,建立基层政权,引导发展生产等,致力于鄂陕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工作。直至消灭顽匪,解放全陕南,解放全中国,根据地的翻身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期间,上关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王直夫、组织部长宋维祯、二区区长张忻等许多干部、战士为建立和巩固新政权而英勇牺牲。郧西人民在鄂陕4分区党委领导下,同解放区人民团结一道,发扬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配合根据地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踊跃投入保卫解放区,巩固革命新政权的剿匪反霸、民主建政、参军参战、战地支勤等运动,先后取得了解放均县、襄樊、白河县等战役的重大胜利,为赢得解放全陕南,解放全中国斗争的胜利付出了血的代价,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出了无私地奉献。据统计,在支援解放陕南战斗中,郧西报名参军9488人,应征入伍3166人,支前民工3000余人。仅1949年,贡献粮食2200石,黄豆5万斤,柴秣260余万斤,草鞋、布鞋10万双,牲猪750余头等其它军需物资。同时,涌现了一大批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甘愿为党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好干部,好儿女。仅1948年一年,全县六个区中被顽敌土匪明杀暗害的基层干部、民兵就有90余人。如:甘冒枪林弹雨为部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的模范民工祁启成、孙道福、肖学财;面对顽匪“活埋”、“点天灯”、“背火箱”游街示众等酷刑而宁死不屈的好干部余德志(羊尾山村农会主席)、穆万升(四区区干队员)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