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三):抗日战争时期

郧西是坚定的革命后方。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郧西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即自发组织成立“郧西抗敌后援会”,积极募集捐款,支援前线。进步青年林光蟾当选为“郧西抗敌后援会”常务委员,她带头组织发动郧西女子小学师生率先发起“一人一日一分钱”的支前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1938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派进步青年郑建安、毛仁村、方如冰、白吉之、常哲之一行从汤池训练班到郧西,以合作事业办事处人员身份在此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7月,中共郧西党支部和郧西街道支部先后成立。支部成员利用暑假等时机,通过发传单、演讲、办墙报、教唱抗日歌曲等方法,大力宣传抗日政策和形势。在其熏陶下,郧西一批进步青年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先后有林植生、林光蟾、王仕刚、邓炳基、徐文宗、汪孔韶、李廷茂7名青年加入了中共党员,成为郧西抗日后方的一支坚定力量。在其带动下,郧西许多爱国人士和有志青年学生等自发组织抗日捐献活动,并通过自编自演小节目,在街头巷尾宣传抗日政策,使郧西偏僻的山城也掀起了抗日救亡怒潮。抗战期间,鄂西北地区即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第五战区后方基地,郧西则属其后方基地之一。这里虽不是沦陷区,但因日机轰炸以及为抗战征兵、办理军粮、防空迁移、供养难民、构筑工事等等,郧西遭受严重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偏居鄂西北边陲的郧西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共御外侮,在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仍尽其所能,尽匹夫之责,积极投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特别是在1945年初豫西、鄂北会战期间,老河口沦陷,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迁至鄂西北均县,广大鄂西北地区即直接成为了第五战区军队给养、人力、物资的坚强后盾。郧西的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进步人士、商人、老弱妇幼,自发地捐款、捐粮、献物,做军鞋、编草鞋、运送军需、修筑工事、宣传抗日、组织军训、安置难民等,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有关史料记载,八年抗战,郧西县共计出征抗战16655人,阵亡244人,失踪883人,共计1117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