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子山上沐春晖——记十八大以来的魏登殿

坎子山上沐春晖

——记十八大以来的魏登殿

记者孟帆 汪伟

连日秋雨,让海拔1700多米的湖北口坎子山村云萦雾绕,宛如仙境。村民们修路、建房、秋收、卖菜,不停地忙碌。

从采访中得知,十八大以来,魏登殿不忘勤劳朴实的农民党员本色,持续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坎子山如沐春晖,不断的变化。

路水电等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从“上湖”省道右拐进入坎子山,盘山公路弯弯但很宽阔,刚水泥硬化。知情人士介绍:这条坎子山路系着魏书记十多年的梦想,全长4.5公里,按照山区二级路标准建设的,总投资500多万元。

要想富,修好路。原来修的坎子村公路由于投入不足,等次低,路面差,弯多路陡,仅能通一般的农用车。“要是能修一条又宽又比较平坦的路多好呀!”十八大后,魏登殿一直在盘算。

2013年,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成功争取省交通厅立项、并支持180万元资金。2015年9月,资金还有很大缺口,但急切的魏登殿等不住了,完成招标后,当下开始修路。为保证质量,魏登殿始终同施工人员守在工地上查质量、找隐患,一丝不苟。一次他发现一处驳岸水泥标号不够,立即扒了要求重新返工。后来老板感慨地说:“我搞了几十年的建设,很少见到有魏书记这样的认真。”资金不足,2016年9月,“胆大”的魏登殿给省交通厅长何光中打电话请求支援。当月何光中前来坎子山察看,为老魏认真、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当下表态支持200万元。目前,道路全部完工,正在做安保工程。

“参加党的十八大回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魏登殿看到外面发展明显感到坎子山村的差距,便进一步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等升级下功夫。

他和村委会一班人在上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先后硬化水泥路12公里,铺砂石路14公里,村级“断头路”全部打通;新建6个大水窖,平均每个水窖180立方米,全村自来水实现全覆盖;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新增两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改造线路2500米;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全覆盖,宽带通户率40%。

魏登殿说:“五年来,最感到满意的是原来村上送信要半天功夫,现在一个电话就通了;原来用电要在变压器跟前才能用,现在家家户户有保障了;原来吃水要靠老天爷脸色,现在群众一年四季吃上了安全自来水。”

发展蔬菜畜牧产业,主打高山无公害品牌

“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坎子山作为回汉杂居村,魏登殿本人是回民,他感到分外的振奋,也感到分外的压力。

坎子山穷在山,但出路也在山。坎子山长的蔬菜比别的地方生长周期要长,营养要丰富,口感要好,村民们又有饲养牛羊的习惯。魏登殿带领村民借势发展“一种(种植土豆、包菜)、二养(养殖牛羊)、三加工(玉米、牛羊肉深加工)、四旅游(万亩石林开发)、五长效(栽植华山松)”产业,成立蔬菜、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社,网络村内每一家农户,主打高山无公害蔬菜品牌。

为使老百姓种的菜能销出去,十八大后成名的魏登殿,每年都有省、市、县好几十家单位请他去做报告,他不收一分费用,而是利用做报告、结识人脉的时机,积极向相关单位推销坎子山无公害蔬菜。

去年,十堰市人民医院请魏登殿作报告,他与市人民医院达成年销售10万斤包菜、土豆协议。时下虽秋雨绵绵,但村民忙着在地里收割包菜,每家门前堆了一大堆,魏登殿组织村民装车,第二天要给市医院送2万斤菜。

十堰东风高级中学等3家单位帮扶坎子山村。东风高级中学驻村队长陈新贵成为该村“蔬菜销售员”,仅去年就帮助销售蔬菜10多万斤。

“包菜1斤4角钱,土豆1斤8角钱,根本不愁销路。”农民种菜积极性高涨。1组魏文平一家4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养了5头牛、12只羊,种了3亩包菜、4亩土豆。笔者帮他算了一笔帐:靠产业发展收入24000元,加上各种政策性补助,年纯收入近3万元。魏文平信心十足地说:“今年一家人脱贫不是问题。”

全村年种植包菜400亩、土豆1000亩,养殖3200多只羊、700多头牛,年纯收入120多万元,有一大批贫困户靠产业发展脱了贫。

魏登殿还组织人力对境内万亩石林进行初步开发,在山上种植5000亩华山松,10年后华山松成林,可让村民卖松籽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村民住上小洋楼,老魏还住土瓦房

村民荷包鼓起来了,还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在2组柳树庄安置点,笔者看到,一排新的房屋整齐划一,全部二层楼,回族风格,广场、路灯、卫生室等设施配套,集中安置20户83人。

柳树庄安置点于2013年建设。搬迁户杨才华原住在1组海拔1799米的牛头岭上,2013年10月搬到柳树庄新房后,靠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等,年收入5万多元,买了小轿车,成为全村有名的有房有车户。杨才华感激地说:“我能从住在最高的山上搬到这里过上好日子,可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有好的村书记。”

5年来,坎子山结合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新建5个集中安置点,让73户280人住上新楼房。

坎子山村有152户512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69人,现已脱贫60户210人。

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4300元,2017年预计可达8500元;2012年,村集体收入2万元,2017年可达12万元。5年间,村民收入翻了一番,集体经济增长了6倍……

5年来,坎子山面貌大变。全村90%以上的群众搬进新楼房,但魏登殿家还没有变,仍住在3间土瓦房里;全村公路基本修到了各家门口,魏登殿家门前还是泥巴路。魏登殿平常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惟一改变了的是时光催老的容颜。

魏登殿是面旗,影响带动着边陲乡村

魏登殿不断努力,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16年,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魏登殿同志学习;2017年,市委市政府把坎子山列为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

“魏登殿就基层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湖北口回族乡党委书记杨洪来说,“党代表的家乡,社会各界寄予厚望,我们更要把工作干好。”

五年来,湖北口回族乡作为湖北边陲乡,紧紧围绕全国文明乡镇、卫生乡镇、民族团结乡镇三大目标,经济和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产业上,稳定发展烟叶4000亩,喂养马头羊4万余只,发展核桃1.6万亩,种植蔬菜3500亩,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上,新增水泥路70多公里,村村通通讯信号、宽带网络。社会事业上,均衡教育全面完成,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兴建了面积2890平米的福利院,对集镇进行修编扩容,配套了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设施,面貌一新。

坎子山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被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杨洪来介绍,下一步,将把坎子山和湖北关旅游资源有机对接起来,深度开发回族风情民俗,吸引更多的市民来“看地质地貌、观自然风光、赏民族风情、学时代楷模”,弘扬好魏登殿精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