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爽快退出“贫困户” —大数据核查走访日记

穿越羊尾集镇,进历传沟,车子一路爬行近半小时,接近山顶一个叫红茅山的地方,眼前赫然一亮,一洼良田映入眼帘。洼脚处一个库塘,据说是羊尾镇境内的三个水库之一。说是水库,其实就是一个水塘,蓄水量委实有限。这个村子就是我们今天走访的目的地。

当地的群众大多姓胡,我们今天要走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姓胡。户主老胡,六十多岁,老胡的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有老胡一个人。因为老胡的“亲家”是镇上一位老干部,符合“领导干部家属是贫困户”的“三类人员”这一条件,我们是带着入户核查这个任务而来。听说我们来走访,老胡匆忙地从地里赶回家中,光着上身着急地到处找衣服。我们让老胡不要拘谨,坐下拉拉家常。老胡很热情,一会儿要拿烟,一会儿要泡茶,都被我们谢绝。与别家的小洋楼不同,老胡的住房是三间土木结构瓦房,颇有些年头,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我们没有直奔主题,先问了下老胡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老胡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和儿媳妇常年在市里打工,但是户口还和老胡在一起。“娃子在外收入还可以吧?”我随口问了一句。“还好”,老胡随话答话。

“你们这儿离集镇比较远,将来孙娃们上学不方便,儿子、儿媳在外买的有房子撒?”。

“他们前两年在市里买了套房子,有140多个面积(平方)”。

“那说明他们在外闯的可以啊!在市里这样一套房子起码得七八十万哩,他们房子买在什么地方?”。

“在火车站前面两站路,我记得他们是住在三楼。”

“房子总共有多高啊?”

“没有数过,起码有二三十层吧!”,

我们基本确定老胡的儿子买的是商品房。我拿出政策宣传手册,找到“七进八不进”的条款,把“八不进”的第三条“在外购有商品房的不得纳入贫困户”读给老胡听,我给他做工作说“像你这样儿子在外有出息的是不能再纳入贫困户了哟”。老爽快地说“冇得事啵,娃子也就是这几年混的还好,反正目前我们家人身体都还好、孙娃也还小,基本没啥困难,以后就是我老了做不动了,娃子也有能力养活我。娃子也让我退出贫困户,不要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不然他们脸上也无光哩。”

也许是天气太热,也许是内心太过激动,忽然感觉额头汗珠串串。还没有告诉老胡,我们为什么跑几十里地到他家走访的原因,还没来得及“抖落”他“亲家”的情况,老胡就爽快地答应退出“贫困户”,这让我肃然起敬。

瞬间,让我回想起我已逝去的母亲。

十几岁以前,我在马安农村长大,家里是典型的“半边户”,父亲在外工作挣“工资”,结余可以偶尔买些“细粮”,母亲在家务农挣“工分”,家中口粮稍有盈余。因为山里土地瘠薄,几乎每年春季,政府都会发放“救济粮”帮助群众度过“春荒”,但是仍有些家庭口粮不够,母亲总是对上门借粮的乡亲“来者不拒”,三升两升的等到秋收后偿还。

那时家乡父老的淳朴劲儿,和眼前的老胡,就像村口看到的那一洼良田里整齐的庄稼一样通透、敞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