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公墓迎来扫墓高峰,市民手捧菊花为亲人祭扫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方元 李蕊萍 图/记者 张启国 报道: 清明小长假,城区各大公墓迎来祭扫高峰。据不完全统计,3天里,十堰城区共有14.1万人次到各大公墓、殡仪馆祭扫。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传统祭扫方式逐渐被鲜花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取代,文明祭扫成为社会风尚。
14.1万人次祭扫 秩序井然
长假首日,记者在十堰公墓看到,来这里祭扫的市民摩肩接踵,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拎着水桶,络绎不绝地涌入墓地。
70岁的曲老太带着从武汉连夜赶回十堰的女儿女婿,去祭扫孩子的爷爷奶奶。“老人要是还活着,该有100多岁了。”曲老太一家20多口人,四世同堂,最小的曾孙已4岁大,每年一大家子人都在老太太的带领下分批到十堰公墓祭扫。
4月3日,天下着雨,在城区各大公墓,仍有不少市民打着伞、穿着雨衣、捧着鲜花冒雨祭扫。
10岁的小杰和父亲准备上山为已故的奶奶扫墓,父子俩的裤脚已经湿了,但他们的脸上却显得很平静。看到记者拍照,小杰还给记者背起了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在下雨,但清明节对亲人的纪念还是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后,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着家人到墓地祭扫。
擦拭墓碑,清扫香灰,悬挂清明吊,深情呼唤已故亲人的名字……连日来,相似的场景在茅箭公墓、花果公墓等墓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市殡葬管理所所长樊玉春介绍,今年各大公墓早早做好了迎接祭扫民众的准备。据统计,十堰公墓、市殡仪馆骨灰堂、茅箭公墓、花果公墓3天祭扫民众达到14.1万人次。因此前各公墓制订了详细的祭扫预案,主动联系辖区派出所、交警部门为墓区交通秩序和治安秩序保驾护航,祭扫过程秩序井然。
禁鞭后首个清明节 公墓内外不闻鞭炮声
与往年的祭扫相比,今年各大墓区到处是静悄悄,无一人燃放鞭炮,90%以上市民选择了用鲜花、水果作为祭品的文明祭扫方式。这得益于十堰中心城区全面禁鞭政令的实施。
在十堰公墓,大门口便竖着警示牌,上面写有禁鞭令的全文。走入公墓,沿途横幅上硕大的“禁鞭”两个字映入眼帘。
在祭祀用品摊位,记者表示要购买烟花爆竹时,商贩们纷纷摇头,“从年前就不让放鞭炮了,我们这儿早就没人卖了。”一位摊主说。
“祭扫放鞭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会造成声音污染。”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每次经过墓区大门放鞭区时,他总担心被飞出的鞭炮炸到,而且祭扫时,他很想静静地悼念亲人,可有好几次思绪都被突然响起的鞭炮声打乱。“我父亲生前也喜欢清静,我想他的亡灵也不希望被打扰。”王先生说。
外地回十堰祭扫的陈先生对家乡的这一改变非常支持,“相比吵吵闹闹、乌烟瘴气的环境,我更愿意用鲜花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他说。
十堰公墓负责人杨建勋告诉记者,虽然祭扫放鞭是习俗,但给环境、交通、祭扫带来极大不便,还会酿成各种安全事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显然已不适应时代潮流,而且有悖于我们提倡的文明祭扫理念。
十堰中心城区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十堰公墓迎来禁鞭令后的首个清明节。当天,东岳路派出所安排多名警员,同时公墓保安全员上岗,在维持祭扫秩序的同时,对禁鞭落实情况进行重点值守,组织巡查队不间断巡查,保持禁鞭高压态势。
杨建勋说,除了不放鞭,市民还可以用植树、吟诗、献花、敬茶等更多环保方式来祭拜。敬一杯淡酒、献一盏清茶、捧一束鲜花、放一曲音乐、栽一丛绿树等,将慎终追远的内容融入到现代文明中。
鲜花水果成祭品“主角”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传统的纸钱祭祀方式被日益淡化,到墓地祭扫的市民大都手捧鲜花,提着水果酒水,而墓地内随处可见的祭品中也以鲜花居多。
记者从路边售卖祭祀用品的摊点了解到,与往年相比,今年买花的市民明显增多,而纸钱销量却大大减少。“这不,摆在桌上的这点钱纸,都一个星期了也没卖完,鲜花倒是卖了好几批,像黄菊、白菊等最受欢迎的素色花现在还要进货。”一位摊主说。
“比起传统的祭扫方式,我觉得还是鲜花祭扫的方式比较好。”只带了一束鲜花前来祭扫的张女士认为,摆上一束鲜花、几个水果,静静地在墓前追思,心境也会随之变得宁静。
“我们一直倡导文明祭扫方式,鲜花配音乐,会让生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得以升华。”十堰公墓业务室副主任陆遥告诉记者,如今带鲜花来墓地的人越来越多,烧钱化纸的现象已逐年减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