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乡: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

 通讯员 廖建华 报道:在六郎乡,传统手工艺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木工、彩编、藤编等技艺在匠人们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活力,不仅延续了乡土文化的脉络,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康家梁村67岁的农户李业发,在四十年的木工生涯中始终坚持榫卯工艺。他从制作农具转型打造手工家具,凭借精准严谨的手艺,其作品成为每年新春消费季的热门选择。他还带动3名徒弟掌握技艺,传承榫卯手艺,使传统木工制品从“乡土日常”变成受游客青睐的特色物件。

两岔河村农户柯贤香积极探索材质创新,选择环保塑料篾作为编织材料,将传统编织技法与现代审美色彩相结合,她创作的彩篮和收纳筐色彩明快、图案新颖,兼具实用性与时尚感,深受市场欢迎。她还主动组织小院附近的妇女们参与编织工作,通过定期培训和集体劳作,帮助大家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稳定增收。

岩屋河村戢正海长年坚持采用天然藤条为原料,凭借精湛的手工编织技艺,专注于簸箕、竹篮、筛子等实用农具的制作。他不仅自己以此为业,更积极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学习传承这门传统手艺,帮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掌握一技之长、开拓稳定的创收渠道。

截至目前,全乡共申报了14位七夕巧匠和郧西编工,这些乡村工匠以传统技艺为支点,既守住了乡土文化根脉,也走出了产业增收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