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七月七 能不忆“郧西”?记者带你解锁郧西七夕魅力

郧西县素有“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的美誉,流淌的天河、流传的传说,让这里成为七夕文化最鲜活的载体。走进这片浪漫土地,循着非遗的指尖温度、漫步七夕的专属景致,探访乡村振兴的“七夕密码”,让我们记者带您解锁郧西七夕的独特魅力。

七夕之“艺”

指尖非遗,织就浪漫传承

郧西主城区的烟火气里,藏着一处特别的所在。老北街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忽然一股麦香裹着甜丝丝的暖漫过来——这可不是寻常味道,是七夕花馍非遗传承人卢大姐家独有的“七夕香”。

走,一起去感受这面团里藏着的千年七夕。

推开木门,案板上早已摆好醒得胖乎乎的面团,白的、紫的、红的分置在瓷盆里,像揉碎了的七夕云霞。卢大姐正在以牛郎织女为主题制作花馍。

“七夕以前叫乞巧节,每到这时候,我们就做巧食”卢芸一边捏制面团一边介绍,“这种花馍是巧食的一种,馒头是蒸制的,寓意是咱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这郧西花馍看着精巧,背后全是“慢功夫”。和面讲究“三揉三醒”,春冬水温要稍热、夏秋得偏凉,醒发时间差一分钟,面团的口感就差了火候;捏形更是对“巧劲”的考验,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10多道工艺得手眼一心,每一步都急不得,既是指尖上的手艺,更是古人“以巧寄情”的浪漫传承。

带着满手未散的麦香离开花馍坊,记者来到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坊。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非遗传承人邱敬晓,正在给游客教授织布技艺,手里的梭子像飞燕般在经线纬线间穿梭,白色棉线渐渐织出浅褐色的“乞巧纹”,那纹路弯弯绕绕形似“七”字,是郧西七夕织布独有的记号,藏着“七夕乞巧、巧手传情”的老传统。

“梭子到哪边,哪个脚往下踩。”邱敬晓耐心讲解着织布诀窍。近年来,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坊的培训课堂从没断过,前后教过近百人,最小的学员才9岁、最大的已过80岁,从简单的素色土布到带“乞巧纹”的特色织物,每一寸布都浸着他们的耐心。

织布机的“咔嗒”声还在耳边绕,隔壁传来的阵阵童声便拉走了视线。天河乞巧坊织布坊旁的非遗课堂里,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笑声里满是对传统节日的好奇与喜爱。“感受非常好!”游客陈鹏宇说,“希望更多人知道七夕传统文化。”

眼下,郧西的七夕非遗正悄悄“变脸”——不再是藏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新浪漫”。在郧西县“七夕文创工坊”,货架上的物件让人眼前一亮:七夕折扇、喜鹊刺绣...每一件都把七夕故事藏进了日常。

“我们店现在单品有600多款文创产品,其中有90%都是围绕郧西的七夕开发的,一个月的销售量是有一万多件。”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店长纪大双介绍道。

近年来,郧西不仅有以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浪漫七夕文化,还有“郧西三弦”“板桥豆干”“上津火龙”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这些跨越时光的文化符号,共同织就了郧西厚重又鲜活的文脉,也让千年传统始终扎根烟火日常,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七夕之“美”

天河五龙,探索浪漫景致

体验完七夕的老技艺,记者继续带大家一起去寻找七夕的美景。

郧西的五龙河景区,就是传说中织女下凡的那片山水。

走在山中,仿佛闯入了26度的清凉盛夏——暑气全消,只剩惬意。一路上五步一景、十步一潭,跋涉的疲惫刚被山间清风吹散,眼前的景致便让人眼前一亮:一汪碧水绕着青石滩蜿蜒,这里便是传说中织女下凡的秘境。

五龙河景区总经理黎大钊笑着解释:“因为这附近有一个景观叫牛郎牧场,原来有好几户的农家经常在这河滩里放牛,附近的一些美女到这儿游泳,就神化成一种织女下凡洗澡的这样一个故事。”

难怪传说会将这里与织女相连——这样干净透亮的水,本就带着几分“仙气”。

五龙河景区的玻璃栈道宽度达300米,高度是180米,是鄂西北地区跨度最大的玻璃栈道,抬眼远眺,五龙河的标志性景点五龙瀑尽收眼底。

站在透明的玻璃桥上,脚下是潺潺流水,远处是青山叠翠,走在上面,仿佛真的踏上了连接爱情的“鹊桥”。相对于五龙河的湍急,天河的水比五龙河更显平缓,波光粼粼的河面像铺了层碎金,轻声诉说着牛郎织女的长情故事。

“我们天河旅游区,以县城为核心,以天河为纽带,沿线串起了50公里的景致,俗称‘百里天河’,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万人。”天河景区负责人饶会兵介绍道。

站在鹊桥上远眺,百里天河的景致尽收眼底:上游的夜景体验区,华灯初上时,时空隧道的灯光映着天河,七夕故事园里的雕塑讲述着爱情传说;下游的水乡画廊隐约可见白墙黛瓦,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整个天河景区从景观建到命名,都是跟七夕相关的。”饶会兵说,“行走在大街小巷每一条街道,都能感受到郧西浓郁的浪漫气息。”

从五龙河的神话秘境,到天河的长情景致,郧西把七夕的“美”藏进了山水间:在农历7月的七夕盛会里,在四季的山水美景中,遇见属于郧西的七夕浪漫。

七夕之“兴”

乡村焕新,“浪漫”里的增收

告别天河景区的粼粼波光,记者首先来到郧西县下营村——路边店铺里的绿松石饰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空气中还萦绕着淡淡的茶香,这“石”与“茶”的巧妙组合,藏着下营村独有的七夕浪漫。

踏进村里的“电商中心”,直播间的主播们正卖力介绍着各式绿松石产品。“绿松石是爱的守护石,象征着忠贞和永恒。这一块女款的戒指,上面镶嵌的全部是小的碎钻。”涧池乡下营村村民庹涛正忙着核对订单、调度发货。

2014年,村民庹涛正是看准了绿松石的商机,毅然从外地回村投身电商。他先注册淘宝店试水,又牵头成立电商公司,组建起懂设计、会直播的专业团队。今年七夕前,庹涛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不少七夕元素的绿松石产品。“七夕元素加入到产品设计中后,受众群体挺多的。主播们整个七夕期间都在直播间做活动,每天有200单左右。”庹涛高兴地说道。

刚在工坊里见过匠人将七夕故事刻进绿松石的细腻,转身走进茶坊,又撞见郧西姑娘以茶传情的雅致。曾经,下营村的茶叶多是零散售卖的寻常货,即便长在好山好水里,也难卖上价。后来村民们发现,家乡的茶自古就与七夕习俗相伴,何不把这份渊源讲透,让每一片茶叶都带着浪漫故事走向市场。

“我们结合郧西的七夕文化,精心规划准备开发7款系列茶叶产品,现已成功开发4款。这些产品的原料来自全县5万亩优质茶园,再用我们传承已久的传统工艺精心加工制作而成,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鲜香与营养。”郧西县七夕美人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振莲介绍道,“去年我们的产值达到了68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突破一亿元。”

文化赋能下,下营村的“石”与“茶”双双出圈:如今村里电商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曾经的小山村,靠七夕浪漫蹚出了增收路。

在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郎哥民宿,淅沥的雨声落在庭院的青石板上,与屋内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交织。

“想着七夕快到了,早就听说郧西是七夕的发源地,充满了浪漫氛围,就特意带着家人过来放松一下。在这里,听着雨声,写着毛笔字,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感觉特别惬意,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游客张金花一边欣赏着庭院景色,一边满意地说道。

“想着七夕快到了,早就听说郧西是七夕的发源地,就想着过来放松一下,听着雨声,写着毛笔字,感觉很惬意。”游客张金花一边欣赏着庭院景色,一边满意地说道。

在观音镇,这样有格调的民宿不止郎哥一家。“半步荷塘”“秋夕山庄”“牵牛别院”等12家民宿各有巧思,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地。

“七夕期间,我们的旅客接待量基本上是爆满的,客房现在已经全部预订完了。”观音镇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彭明勇自豪地说。

从下营村的“石茶共生”到观音镇的“民宿集群”,“文化兴则产业旺”的道理在郧西愈发鲜明。截至目前,全县“七夕链”相关文化产业企业已超110家,注册商标达120余个,浪漫经济正让乡村焕发出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