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沿着涧池乡的淘宝大道徐徐前行,两侧的风景如诗如画。200亩荷塘清波潋滟,30亩香菇大棚整齐列队,500亩茶园吐纳新绿,500亩小水果基地枝头累累。在这条生机勃勃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带上,风景村与下营村连片,以“六无乡镇”为笔,共同勾勒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图景。
“六无乡镇”起笔 生态治理见真章
踏入风景村安置区广场,最醒目的不是寻常可见的垃圾桶阵列,而是一方整洁敞亮的垃圾分拣中心与一座充满吸引力的“积分超市”。这里的故事,是村庄环境治理的智慧浓缩。550个入户垃圾桶、1辆分类车、5个堆肥房、150个沤肥池构建起“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精妙闭环。村民手中的厨余垃圾变为滋养土地的有机肥,“能卖的”塑料瓶、纸壳化作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害的”则走入专业回收渠道。每月环境整治周、每周五整治日,公益岗与村民合力擦亮家园,垃圾减量、资源循环、无害处理的生态效益,在积分兑换的热闹场景中化为日常。
移步风景村观景台,清流如带,蜿蜒环绕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这份“清水绕村”的诗意,源自污水治理“四件套”的坚实支撑:448户水冲厕所改造接入地下,2600余米污水管网如血脉延伸,3处农治设施(小三格化粪池+沉淀池+微动力设施或人工湿地)高效运转,让80%的生活污水悄然“洗净铅华”,化为清流。更妙的是,生态鱼塘尾水被巧妙用于灌溉,形成了活水滋养良田的生态循环,水清岸绿成为风景村最动人的底色。
步入下营村松石巷“六无乡镇”科普园与垃圾分类科普馆,生态理念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长。科普园内,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六无”建设的科学路径与显著成效。垃圾分类科普馆则像一座生态魔法工坊,在“娃娃”们手中旧塑料瓶“变身”小花盆、机器人,废旧纸壳“变身”空间站、航天火箭等展品,废弃物品在巧手中焕发新生。村中红白喜事亦吹起绿色新风——500套锃亮的不锈钢共享餐具替代了一次性塑料的白色污染,村民郑重签下“无塑”承诺书,“控源+回收”的无塑链条日益牢固。
示范产业点睛 生态农业谱新篇
行至风景村,这里是“无公害、无化肥”产业的生动展台。示范田里,黄桃、草莓、西瓜在物理防线下茁壮生长:15盏太阳能杀虫灯如忠诚卫士挺立田间,1500张黄光粘虫板在枝叶间捕捉隐患,50000平方米防草布如绿色铠甲覆盖地表——编织出一张“空中有灯、株间有板、地表有布”的立体防护网,化学农药在此销声匿迹。土壤深处,一场“肥力革命”悄然进行。饼肥与畜禽粪便发酵成有机肥,菜叶秸秆还田沤制,自制堆肥房与沤粪池星罗棋布。风景村的化肥使用率因此骤降80%以上,千亩示范带沃土生金,产出的绿色“珍品”成为市场宠儿,“二马氏”茶叶正昂首冲击“绿色食品”认证。
路过下营村荷花长廊,习习凉风裹挟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驻足细赏,但见碧叶连天,粉白嫣红的荷花亭亭玉立,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水乡画卷。“您闻,这里的荷花格外香;您尝,结出的莲子分外甜!”下营村主任刘庭洲指着眼前生机盎然的荷塘,自豪地介绍道,“秘诀就在于我们坚持生态种植——眼前这50亩荷塘,10亩向日葵及七彩花海,灌溉滋养它们的‘营养液’,全是无害化处理的纯正农家肥。这不仅让花开得更艳、果结得更甜,更是我们践行‘无化肥’承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与‘生态美’的生动实践!”
行走在涧池乡的青山绿水间,从治理蝶变到产业振兴,“六无”理念已深植人心。“六无乡镇”建设非但未缚住产业发展的手脚,反而成为绿色转型的澎湃引擎。千亩生态农业示范带的崛起便是最佳印证:肥力革命让土地重焕生机,净土行动守护每一寸良田,绿色防线铸就舌尖安全。生态增值最终反哺农民腰包——绿色优质农产品身价看涨,荷塘经济、茶园观光、果园采摘等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垃圾分类的细致、清水绕村的灵动、共享餐具的轻响、物理防虫的静谧、有机堆肥的醇厚、清洁能源的便捷……这些点滴成就汇聚成改变乡村面貌的磅礴之力。
当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价值,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涧池乡以“六无乡镇”建设为钥,不仅解锁了美丽乡村的崭新图景,更铺就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协同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