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支点 冲刺“开门红”】“天地车间”联动绘就生机盎然“春耕图”

地面,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旋耕机以厘米级精度自主作业;空中,植保“空军”大显身手清除田间害虫;车间,全自动有机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连日来,记者行走在郧西县田野、车间,只见一幅“天、地、车间”联动绘就的科技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3月4日,记者在香口乡连片油菜基地看到,2架植保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航线精准开展统防统治作业,不到1小时时间,200亩油菜都吃上了“营养大餐”。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作业通过多光谱遥感监测系统和离心雾化喷头融合技术,将药液粒径控制在80微米,使叶片正反两面药液附着率提升至95%,较传统人工喷洒可减少50%农药用量。

郧西海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飞手”郑海涛负责香口乡李师关村“一促四防”作业,他告诉记者,一架无人机可装载15公斤药剂,每小时作业面积达50亩,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前背着药桶跑断腿,现在田头坐等丰收来,这才是‘慧’种地啊!”种植大户王成祥感叹道。

“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1万余亩农作物飞防任务,病虫防控响应速度缩短至48小时。”郧西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典军说,郧西县紧盯“耕、种、防、收”等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大力推广“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服务模式,遴选16家市场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苗好五成收,秧好一半功。在槐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平整土地、铺放育秧盘、加固育苗棚,培植最后一批冷水稻营养土。

“优选土质疏松、肥力较高的地块作为取土点,按照科学配方增加有机肥料和杀菌剂,成功培育10吨营养土,清明节之后就可完成3200盘秧苗、800亩育秧订单。”该合作社负责人余学龙介绍,引进先进设备、实行工厂化运作,打破了传统育苗病虫害多、存活率低、生长期长的瓶颈,育苗成活率达95%,生长周期缩短至10天以内。

余学龙引进的智能化光感应全自动穴盘育苗设备,集成视觉识别与机械臂协同技术,实现基质填充、精准播种、覆土压实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每小时可播种500盘,相当于20名工人8小时的工作量,人工成本降低42%。“从‘靠天育苗’到‘车间造苗’,我们让每棵秧苗带着‘科技范儿’走向田野。”余学龙自豪地说。

春耕大忙,不只在田间,也在车间。在湖北省绿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声轰鸣,生产线飞速运转,一袋袋包装好的化肥从智能化无人生产线上下来,由机械臂以每分钟5袋的速度精准码垛。这个“钢铁力士”不仅将每小时处理量提升至12吨,更通过毫米级定位系统实现零破损作业,让每袋肥料完好无损地运送至田间地头。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销售有机肥400吨,还有2000余吨价值240万元的订单将于4月底前交付。”该公司负责人潘晶林介绍,为满足春耕用肥需求,公司联合40余家养殖场回收废弃菌棒、秸秆、动物粪便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生物有机肥,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

从“锄禾日当午”到“云端掌农事”,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如今在郧西县,科技力量正全方位渗透到春耕生产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8.07%。通过科技赋能,这片曾以传统耕作为主的土地正加速向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变,由“粒粒皆辛苦”走向“粒粒皆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