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视点】建美小流域 绘就新画卷

今年以来,我县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锚定“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愿景,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大力实施村庄美化、河道整治、特色产业、乡村道路等“小切口”治理项目,全力做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文章,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今天的《郧西视点》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探寻郧西是如何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之路。

秋日里的汉江沿线,水清岸绿。河夹镇坪沟村汉江河畔,一丛丛2米高的绿洲一号菌草,在汉江河滩消落地绵延数公里,随风摇曳,蔚为壮观,构成秋日里汉江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何恩宝介绍,我县利用绿洲一号具有耐寒、耐涝、耐盐碱、防风固沙固土固氮的特性,在汉江流域、归仙河流域利用滩涂、消落地、荒地,种植绿洲一号3万亩,从目前长势情况看,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菌草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高,生产加工菌草青贮饲料,可替代青贮玉米,实现以草补粮。菌草木质化程度高、韧性强,还可以制成自然降解的菌草环保新型板材。为推动菌草发展,郧西在归仙河(河夹段)、汉江(河夹及涧池段)、大泥河(马安及涧池段)、天河(土门段)、五里河(城关小河段)等6个流域全长103.1公里沿线,及香口、土门、河夹、羊尾、夹河、观音、马安、上津等乡镇种植绿洲一号、巨菌草5.5万亩。

巨菌草是南方经济作物,不耐低温,零摄氏度以下极容易将其冻伤。2023年,郧西成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郧西)专家工作站,通过以草覆盖、地膜覆盖等技术手段,解决了菌草过冬难题,越冬以后菌草的生长期正常了,草的产量可以提高15%到20%。

“以草代木”生产食用菌,“以草补粮”发展畜牧业,“以草产肥”壮大种植业,“以草植绿”修复好生态。郧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建设国家菌草技术与应用推广基地,出台菌草产业奖补政策,支持菌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菌草基地为载体的动物、植物、菌物“三物”生态循环模式。

位于归仙河流域的郧西智慧绿谷,是我县最大的香菇生长基地,也是十堰市食用菌产业链的重点龙头企业。今年该公司开展以草代木示范种植,采取菌草粉与木屑1:1的比例栽培香菇,生产的菌棒与去年纯木种植相比,产量提高20%左右。

以归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市级试点建设为契机,围绕“绿色、低碳、智慧、生态”的发展理念,郧西坚持流域治理和产业一体发展。智慧绿谷从今年春季过后开始投产,大棚采取“三网两膜”方式及全自动控温喷淋系统,通过数字化控制中心来智能调控大棚温度、湿度,确保实现全年循环种植,全天候出菇,菌棒出菇率可以稳定在98%。目前,246个智慧大棚已经完成上棒98%,生产制棒能力每年至少2000万棒,年产鲜菇1万吨。

以高科技为手段,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和支撑,以数字赋能菌菇高质量发展,实现助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到这上班只需要走十分钟,既可以挣钱又方便照顾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每个月差不多能挣3000多元,旺季的时候还能达到5000元左右”。采访中,杨家湾村一村民高兴的说道。

郧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共同推进,将智慧绿谷打造成一个集循环养棒、种菇、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香菇产业智慧生产基地,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链群不断做大做强,郧西按草木5:5比例拓展“以草代木”,全县种植香菇200万袋、栽培竹荪120亩、发展大球盖菇100亩,每年可节约林木资源5000方,闯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之路。

归仙河是汉江左岸的一级支流,也是丹江口库区一级入库支流,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达132平方公里。许多在归仙河边生活的村民,目睹了归仙河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

治一方水土,美一方家园,兴一方经济。自从归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小在归仙河边长大的刘随道与妻子柴金焕开起了酒坊,酿造当地的玉米酒。因原生态、酒气香、口感好,他家的酒不仅吸引着十里八村村民前来购买,就连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常常将美酒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老刘酒坊”成了杨家湾的一块招牌。柴金焕告诉记者,县里政策好,流域治理把村子搞得美的很,十堰的、郧西的、青曲的、河夹的顾客,都来我们这儿灌酒,差不多每年能收入十几万元,自己还养了三头猪、还养鸡子,这几年生活很好。

郧西紧紧围绕“一江两河”战略布局,以水生态修复为抓手,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先后实施天河上游、五里河、安家河、归仙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修复治理河道55.8公里。通过堤防加固、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截污治污、铺设滨水步道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区域水体生态功能,全面恢复了河湖生态环境、水源涵养能力。如今,漫步在郧西大小流域,河水清澈,波光粼粼,白鹭嬉飞,两岸绿草如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媒体记者:简越 聂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