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聪聪 报道:初夏时节,走进上津镇石庙子村,道路宽敞平坦,房屋整洁有序,与远处的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干群同心聚合力
在石庙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墙上挂满奖牌。近年来,石庙子村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对全村45名党员进行了分类管理,引导党员线上学习理论知识,通过主题党日、院落会等载体开展线下学习,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和宣讲20次。
线上学习理论,线下积极实践。在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党员王吉华带头拆除自家猪圈,主动腾出空间用于环境整治,65岁的老党员刘家良自发参与公共区域卫生保洁,共建美好环境……
同时,石庙子村还通过上门走访、共商共建等形式,多渠道倾听民意、了解情况,准确把握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紧紧围绕村民所急、所需、所盼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在美丽庭院改造过程中,了解到部分群众意见存在分歧后,村委会组织专业设计团队与群众代表对美丽庭院的设计方案进行集中讨论,逐一解决群众疑惑,最终修改形成改造方案,农户纷纷参与自家庭院改造中,自愿出资出物、投工投劳,同时由村委会聘请本地泥瓦匠负责施工,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负责监工,先后完成30户美丽庭院建设,成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产业兴旺“注活水”
产业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近年来,上津镇石庙子村依托本村优美的村庄环境和自然风光,巧借武汉科技大学驻村帮扶的东风,持续发展壮大写生产业,培植写生点5处,先后为13批次1万余名高校大学生提供写生服务。
有了稳定的游客来源,大批年轻人返乡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将古色古香的农舍与现代风格相结合,通过为前来写生的师生及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获取不错的收入。
“自从村里接连不断地有大学生来写生,不光是家里腊肉、干货好卖了,而且老百姓家里不起眼的犁耙、耩子,村里的石磨、石碾子,农民家里的耕牛以及手工插秧、人工割麦的场景、炊烟袅袅的村庄等都成了学生感兴趣的写生对象,画出的作品特别有意思,我们农民似乎也觉得生活在艺术里。”回村发展的村民欧婷婷表示。
随着写生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农产品销路不再担忧,群众的钱袋子也逐渐鼓了起来。目前,通过在写生基地务工、对口销售农特产品、提供农家乐和民宿餐饮住宿服务等方式,累计带动50余户,200余人实现增收致富。
乡风文明“沁人心”
5月6日,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石庙子村文化休闲广场一边健身,一边讨论着“你家最近有多少积分?去积分超市兑换了吗?”在石庙子村,乡亲们如今见面就问“积分”。大家口中的“积分”,就是在全村建立的每周环境卫生评比积分兑换机制。
“别看这小小的积分,还能当钱花,前两天我还到村里指定的积分兑换超市兑换了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呢。”提起积分,村民郭丰香对此举赞不绝口。自从开展积分评比活动以来,她每天不仅把家里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包揽了附近的公共卫生。“我要自觉把周围环境维护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郭丰香乐呵呵地说。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我们村将环境卫生整治、乡村产业发展、家风家教、邻里关系等各项事务进行积分指标量化,常态化开展各类积分评选活动,通过常态化攒积分、比积分、亮积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持续高涨。目前全村累计评选村庄环境整治最清洁户110户,好公婆25人、好儿媳22人、好邻居24户,示范带动全村群众人人争先、户户争先。”武汉科技大学驻石庙子村第一书记杨云说。
在文明村的建设提升过程中,石庙子村健全工作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环境卫生理事会、外出务工协会、中药材协会、道德评议协会、禁毒禁赌协会、村民志愿者协会等8个自治组织,使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近年来,上津镇石庙子村坚持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依托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有效提升。如今的石庙子村,青山绿水环绕,蓝天白云相衬,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足,村庄和谐,群众心中最美的乡村美好图景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