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晚报微信 2024-06-17 10:29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里,大部分亚洲人天生皮肤偏黄,所以偶尔脸色暗黄,也只会觉得是熬夜、劳累所致。但如果突然变黄还伴有其他症状,就得小心了!
十堰一男子突然出现皮肤发黄症状,一开始并未在意,结果三天内眼看着自己变成“小黄人”。眼睛发黄、尿液浓黄、腹痛、全身瘙痒,去医院一查,医生建议立即手术。
五旬男子突变“小黄人” ERCP组合术式助其康复
去年10月,54岁的周先生(化姓)突然出现皮肤发黄的症状。起初他并未在意,可到了第三天,他发现自己不仅皮肤越来越黄,连眼睛都开始发黄,尿液也变成了浓黄色,且伴随腹痛不止及全身皮肤瘙痒。在家人陪伴下,他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经过检查,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查火龙发现周先生的黄疸值高出正常值近30倍。最终,他被诊断为“胆管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胆汁是黄色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流入肠道,可胆总管内的肿瘤堵塞了胆道,造成肝脏淤堵,所以人就被‘染’黄了。”查火龙说,当务之急应该尽快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挽救病人肝功能。
经过缜密思考和分析,消化内科团队决定运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结合胆道支架植入术,解除患者的严重黄疸症状。在多科室精心配合下,消化内科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利用微创技术精巧施术。仅半个小时,就顺利为周先生解除了胆道梗阻情况。2天后周先生康复良好,黄疸逐渐降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胆管内肿瘤会进行性发展为梗阻性黄疸,从而引起肝功能不全甚至是肝衰,会出现发热、上腹痛、胆道感染等症状,严重者会引起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如果有粪便呈陶土样,尿液颜色呈深黄色,不明原因引起的腹痛以及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目前肝胆疾病发病率为25%,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查火龙说:“科室秉持在发展中学习的初心,旨在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前不久,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实施“不开刀的微创手术”。为十堰一名七旬老人成功取出困扰其多年的胆总管结石。
七旬老人结石反复四次开腹 微创手术成功为其取石
十堰72岁的李奶奶(化姓)因胆石症和胆管结石,8年时间就开腹4次,先后进行胆囊切除术、胆管探查术+T管引流术。日夜担忧复发的她,多年来一直坚持服用利胆药物,可今年4月份再次出现上腹剧痛,到当地医院检查,又被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
“真的不想再开刀了。”多年来饱受开腹手术折磨的李奶奶说,每次术后为了引流胆汁和残余结石,要固定佩戴2-3个月的T型管+引流袋。平日翻身怕碰掉、洗澡怕淋湿、每天要更换。天气一热,极腥的胆汁味甚至会招引蚊蝇环绕。得知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微创技术出色,李奶奶最终慕名前来。
在认真分析了李奶奶的腹腔内影像资料后,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查火龙发现,由于之前做过多次开腹手术,以及有过胆汁性腹膜炎的病史,李奶奶的腹腔内可能存在广泛而复杂的黏连。
“所谓黏连,就是每次术后留下的增生疤痕,将腹腔内的器官和周围组织缠绕在一起。好比一沓黏在一起的饺子皮,行常规微创胆管切开取石术风险过大,且患者自身极其抗拒开腹手术治疗。”考虑到手术风险的可控性,查火龙在进行充分术前研讨后,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
十二指肠镜
查火龙介绍,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ERCP技术被誉为“不开刀,只张嘴”——经口腔取胆管结石的无创治疗技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十分适合李奶奶的情况。
手术历时1个多小时,全程身穿15公斤重防X线铅衣的主刀医生查火龙,最终在确认手术成功的一刻,如释重负、累瘫在地。
术后经过护理团队精心照护,李奶奶复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三天后顺利出院。
查火龙提醒广大市民,胆总管结石的诱因多种多样,为预防其发生,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碳酸饮料、浓茶、浓咖啡、酒等;不要养成长期不吃早餐的习惯。
查火龙
医学硕士 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查火龙,198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儿时目睹父亲因胆道结石多次开刀、饱受疾病折磨,便立志学医。2008年查火龙毕业于湖北医药学院,2010年再度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读研深造,2015年正式进入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查火龙擅长消化内镜、胆道及胰腺疾病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及治疗,包括胆总管结石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扩约肌切开取石术、球囊扩张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等。
咨询电话:13635715709
(记者 王耀阳 图片 刘成臣 通讯员 阮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