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壮大“菜篮子”撑起群众“钱袋子”

青翠欲滴的黄瓜

油光水亮的茄子

红彤彤的西红柿……

近日

走进城关镇车家沟村5组

放眼望去都是挂满瓜果的蔬菜大棚

棚内采摘声、吆喝声、叫卖声

声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车家沟村位于我县城关镇主城区西北角0.5公里处,境内牵牛大道、七夕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车辆穿梭,清澈的五里河水静静流淌。随着文化体育中心、天河英才实验学校、七夕佳苑小区及公租房小区等项目建成使用,车家沟村已然成了主城区群众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必去的地方。

城关镇抢抓车家沟村水、路、地等区位优势,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变“零散口粮田”为“规模化蔬菜田”,鼓励破除陈规,变“基地+市场+餐桌”至“基地+餐桌”供销方式,成功蹚开一条无公害有机蔬菜“菜篮子”产业发展之路,有效拉近了“基地”至“餐桌”的距离,把有限的土地变成了主城区群众的“菜园子”,村内群众增收的“黄金地”。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健康问题,吃得放心才是关键。我们的蔬菜严格按照农业部门要求进行种植管理,健康无公害,加上我们允许自行进棚挑选,所以,每逢上下班时段,很多人会故意绕道过来带一点,每逢周末、节假日都会有很多人前来采摘体验,一来二去,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菜农王燕介绍说。

政策引导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为了让“小菜苗”长成致富“大产业”,该镇主动对接联合相关部门,最大程度争取产业政策支持,力所能及为农户提供大棚框架、保温薄膜、肥料等方面帮助,全力提振群众产业发展信心,为产业扩大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

亩产数量是产业发展的撬动力。产量是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增压器”,只有设法提升亩产数量,才能降低生产成本,稳住发展底盘。为了提升亩产数量,该镇积极安排农技管理员,为群众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套种顺序清单,让人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一茬接一茬地种,一茬接一茬地采,不停歇式生产,最大程度获得亩产数量提升,最大程度获得经济利益增长,从而稳住产业,增进群众的发展信心。

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为了提升产品质量,近些年来,该镇积极坚持绿色无公害和为消费者多考虑一点的种植理念,主动对接联合县相关部门,及时开展送农技入农田活动,对大棚蔬菜的施肥、用药等田间管理进行跟踪式宣传、培训、监督、指导,让所有种植过程都在技术和安全许可底线范围内进行,全力把牢“入口安全关”,全力保障该区域蔬菜有产量、有卖相、无残留。

“我家有7个大棚,每年可采收蔬菜5万多斤,毛收入达20多万元,除掉土地流转费、人工费等额外支出,一年净赚15万元左右,收入可观,比外出务工挣得多。”菜农王大莲兴奋地说道。

现如今,该镇通过政策引路、技术护航,让车家沟村蔬菜产业已由原来的少许几家几个棚扩展到现在的20余家60多个棚,种植面积也达到了上百亩,形成规模化。如今,车家沟村可产蔬菜60多万斤,年可创收200多万元,因品质较好,市场供销渠道畅通,已然成为促进辖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该镇积极借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通过争取设备、良种、肥料、技术等各类农业政策扶持,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水产、蔬菜、中药材、油料作物等,努力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现如今,该镇已扶持建成油牡丹、莲藕、蔬菜、苍术等10余个百亩农业产业,年带动群众创收5300多万元,有力地撑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