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口:新技术帮助菜农“提质增效”

通讯员甘晓燕 任国军 苏华兵报道:棚外寒气袭人,棚内温暖如春。12月4日,走进香口乡上香口村夯土式温室大棚,一阵热气扑面而来,一垄垄悬挂红色吊绳的反季节西红柿长势喜人,各种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水肥一体化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自动卷帘设备等设施,将整个大棚“全副武装”起来,现代农业的科技令人耳目一新。

“夯土墙主要用料是泥土,不仅能就地取材,还能做到‘冬暖夏凉’。”承包大棚的开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道涛介绍,这个智能化的夯土式温室大棚,既使远在市区,也能通过一部手机实现温室水肥、卷帘、补光等远程管理,让蔬菜“渴了有水喝,饿了有肥料。”边说边操作。毕道涛打开手机,连上网,手指一动,土壤湿度、大棚温度、PH值等各项生产数据全部显示在屏幕。“有传感器插在土里测试土壤干湿度,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决定是否浇灌。”毕道涛说,过去种植靠经验,现在种植靠数据,有了农业“高科技”,数据更精准,能种出更好的蔬菜。

今年,农业部门在香口乡投资1200余万元,引进山东寿光的第六代大棚技术,建设了20亩夯土式日光温室大棚和80亩半坡式日光温室大棚,重点种植彩色辣椒、越冬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菜新品种。大棚的墙体用当地泥土夯实而成,厚重的墙体能储存大量的热量,当室内热量多时,它可以储存一部分热能,待夜间室温降低时,又通过辐射释放热量,使室内温度有所回升,自然调节,冬暖夏凉等特点发展反季节蔬菜。

据毕道涛介绍,合作社承包了夯土式温室大棚后,就引进了“圣尼斯”大红西红柿新品种,一年可种植两季,按生长周期90天左右,采收期50天左右计算,一个大棚每季产量可达5.4万斤,每斤平均售价3元,产值可达16万元。

从当年的小竹棚,到石棉纤维复合材料大棚,到后来扁钢式结构大棚,再到连接智能物联网系统的夯土大棚,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六代,香口乡蔬菜大棚不断迭代升级,科技力量让蔬菜种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口乡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郧西香口胡萝卜”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好香口”蔬菜集体商标有口皆碑。

据统计,该乡目前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3260余亩,高山露地菜13000亩,培育蔬菜种植专业公司4家,蔬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9家、家庭农场3家,羊肚菌种植加工企业1家。蔬菜(食用菌)年产值达到1.2亿元,占全乡农业生产总值的33%以上,带动从业农户超过14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