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江斌报道:我县地处南北分界线,有林地42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2%以上。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国储林项目建设范围。
发展国储林项目,既契合郧西生态立县战略,又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建工作专班,赴省到京争取国储林项目落户郧西。2021年12月30日,县政府成功与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签订《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随后,我县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规划设计院编制郧西县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编制单位深入实地,通过对郧西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气候特征、土壤情况等分析和深入实地的踏勘调研,结合郧西森林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提出“1+1+N”规划编制思路及项目布局,即:“1”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保障国家木材安全;“1”营造和培育木本油料林,增强国家木本油料保障能力;“N”充分放大林业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药材产业、绿色生态板材产业、森林旅游康养产业、矿山低碳循环产业、林光互补产业。
编制的《郧西县国储林项目总体规划》总规模150万亩,投资178.05亿元, 项目建设期10年(2022年—2031年),分三期完成。项目涵盖18个乡镇(场、区),按照“三区、三带、多点”规划布局,“三区”即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三带”即“一江两河”沿线乡镇景观提升带;“多点”即木本油料产业园、生物质能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园、绿色生态板材产业园、能源植物基地、矿山生态修复、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康养基地、红色旅游点、七夕文化点等。
2022年2月,郧西县政府与通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投资建设国储林项目的意向。项目建设资金由通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融资银行签订协议。总投资178.05亿元的国储林项目资金有了着落,银行贷款142.44亿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35.61亿元。
发展国家储备林项目,既要为国储材,还要生态增绿,更要农民增收。
让农民参与到国储林项目中,走“企业+国储林+农户”、“企业+国储林+村集体”之路。通过林地流转、合作共建、参入管理等形式,让农民从国储林项目建设中获得利益。农民即可流转林地收租金,同时在家门口就业收薪金,平时参与树木栽植、管护、采果、榨油、伐木等务工收现金。即解决了国家储备林连片建设使用林地问题,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86个村委会,2022年2月间,召开了近5000场(次)的村组干部会议、村民院落会。一场场会议,形成了广聚民意的国储林项目落地会议。
“国家储备林项目这么利国利民的事情,我组无任何条件可讲,全力支持在本组落地,保证做好前期调处工作。”2月24日,夹河镇驻村干部在该镇大王沟村张家山召开落实国家储备林项目动员会时,大王沟村五组组长李方喜在会上向工作专班表了“硬态”。随后,在举手表决是否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时,参加会议的群众全部举手,100%同意国储林项目落地张家山,并表示期待项目早日落地。
在羊尾镇羊尾村三组黄土坡的荒山上,村党支部书记孟祥林正组织50多名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现场施工人员共同放线打点,数台机械轰鸣不断,正全力加速开挖山桐子树窝。在该县的夹河镇、河夹镇、湖北口回族乡等,也是这番漫山遍野一派繁忙的景象。这是郧西正在启动实施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现场一个缩影。
孟祥林介绍,羊尾村有宜林荒山地1200余亩,计划全部栽上山桐子。目前正全力组织挖窝栽植,栽植完毕后还要组织群众抗旱保苗,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争取让群众的腰包早点鼓起来。
“我的这片是退耕还林地,因栽植的经济林树种老化,没有什么收入。听镇村干部介绍后,我们觉得发展山桐子好,既能打油,又能产出木材,是一个能让我们持久增收的好产业。我一定会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建成见效。”正在忙着挖窝的一个中心户长感慨道。
截止目前,全县已选择适宜造林地块4.2万亩。通号集团有限公司已集结4支200余人的施工队,分别进驻羊尾、夹河、上津等乡镇开始机械整地挖窝作业,已整地挖窝4万余亩。栽植300育苗.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力争在3月底前完成春季10万亩山桐子造林任务。
据了解,国储林项目建成后,可拉动全县木本油料、森林康养、生态建材、林光互补、中药材、光电矿业低碳循环等产业发展壮大,综合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展望不久的将来,郧西的“绿水青山”一定会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