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一村一品”拓宽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郧西县槐树林特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茶叶、核桃、香菇、冷水鱼、冷水稻、香椿等特色产业,通过“一村创一品,一品带一方”,走出了一条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农文旅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强场富民之路。

茶叶变成了“黄金叶”

9月12日,在仙姑洞村的茶园里,茶农们正在为茶园除草。村民阮国福告诉笔者说:“前段时间雨水多,杂草长得很快,不尽快除草会影响茶树的生产,我今年管理了近20亩茶园,加上我和爱人采茶的收入,仅茶叶一项预计收入达2万余元。”近年来,仙姑洞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地理优势,大力培植茶叶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合作社提供集种苗、技术支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管护增收。据茶场负责人廖安华介绍:“我们的茶园不施化肥和农药,全部施用农家肥采用人工除草,产出的茶叶口感独特,具有入喉爽滑,回甘快的特点,已连续多年通过“有机茶”认证,目前茶叶面积达500多亩,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带动100多户茶农增收。”

能人返乡激活“归雁经济”

9月15日,在棋盘山核桃基地里,一棵棵核桃树迎风摇曳,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该村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模式改革,利用该村光照充分、土质疏松的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三岔河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刘合文,致富不忘乡亲,2017年返乡成立棋盘山核桃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流转700余亩土地发展核桃产业,每年仅支付工人工资就达50余万元。该村在他的带动下,广泛吸纳了更多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他们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先后成立3家农业产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200余亩,香菇大棚60余亩,养殖黑毛猪100余头,带动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昔日偏远的“小山村”华丽变身成为产业“明星村”。

好山水培植“冷水稻”

在范家坪村公路旁的水渠里,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淌,连片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稻秆,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伴着机器的轰鸣声,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金黄的稻穗被收割脱离,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不一会儿,稻谷就装满了村民的运输车,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该村7组村民寇章山种了10多亩冷水稻。他告诉笔者,现在机械化作业,种水稻比过去简单多了,水稻收割机这边把水稻“吃”进去,那边立刻就能把谷粒分离出来,省时又省力,现在只有少量边角地因为收割机进不去,才用镰刀收割。”该村党支部书记寇章国介绍:“我们冷水稻选用优良常规稻品种种植,常年用纯净山泉水灌溉,由于海拔高、水温低、生长期长,米质香软,非常受市场欢迎,农民每亩纯收入可达6000多元,是普通杂交水稻的3倍多。

沟沟山泉淌“金银”

9月15日,走进郧西县槐树林特场药树坪村响水沟的香菇生产基地,一朵朵香菇含苞待放,采摘、分拣、烘干……现场一派忙碌景象。现在正是秋菇生产的高峰期,基地里一天比一天忙碌。”香菇基地负责人姚猛介绍,该基地一共有50个大棚,眼下香菇全部已进入采摘的高峰期,这几天,每天都有十余名群众在基地帮忙采收香菇。

走进大棚,一股香菇特有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一部分菌棒上已经长满浅褐色的香菇,一群工人说说笑笑地采摘着香菇,一派喜人的场景。村支部书记乐有军告诉笔者:“我们这儿环境无污染、水质好,气温比山外低2℃左右,每个基地都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产的优质鲜香菇,菇形圆整,菌盖下卷,菌肉肥厚,大小均匀,经常有客商上门收购,根本不愁销路,我们村共有香菇120余棚,可带动40余劳动力增收。”

好生态孕育“好文章”

槐树林村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风情、精心打造稻香槐树、避暑康养项目,推出乡村旅游、天然氧吧、亲水休闲、水稻文化探源、养生养老等特色项目,多元化开发康养旅游产品。目前,已种植中药材基地300亩,建设香椿基地100亩。仲秋时节,步入该村,一幅迷人的稻香映入眼帘,引来无数网红博主纷纷打卡。

“我们将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充分利用我们的良好生态资源优势,主打森林氧吧、富锶泉水、长寿之乡品牌,继续围绕‘特’字做文章,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特色种养、康养旅游等新型产业,支持冷水稻、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引进市场主体对香椿进行深加工,不断拓展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持续培育更多新农人,发展智慧精品农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小镇”,槐树林特场党委书记张春燕如是说。

通讯员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