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山深处的“愚公”魏登殿

通讯员 付颂锐 报道: 我的邻居是一位坚守在大梁山深处的“愚公”魏登殿,1975年,他放弃部队安置优厚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勇挑村书记的重担,40余年来终如一日的坚守,带领全村人民修路、修水、建新农村、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把一个“无路、无房、无水、无电、无地”十堰市最为贫困的“五无”村,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九有七配套”完善的先进村,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进了小洋楼,过上小康生活。

他锲而不舍,是决战贫困的英雄

1975年从部队回乡的魏登殿,看着不通水、电、路的坎子山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坎子山的落后面貌。要想富,先修路,为解决修路资金难题,他找到原郧阳地区行署的分管领导,累了就住在行署便民接待室里,饿了就吃自带的火烧馍,喝白开水。他用真诚和朴实打动了行署领导,一次性批复7万元用于坎子山村修路。坎子山村地处高山,修路的原材料都需要人工运输,为了节约成本,他带领全村群众用石磨磨沙子;为压缩技术工人工资,他自己当起了测量工人和爆破员;为加快进度,无论天晴下雨都不停工,通过11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修通村委会驻地到乡主干道5公里公路,从此结束坎子山几代人肩挑背驼的命运。为打破村内交通瓶颈,他始终不放弃修路,在他的带领下,坎子山村先后新修村组公路26公里,并且魏登殿想方设法争取通村路计划,目前,坎子山实现了组与组、村委会到集中院落互通的目标。

为解决用电问题,他私人在银行贷款2万多元垫资做启动资金,购买电线、电线杆等材料,组织全村群众栽杆拉线,1992年在全乡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

为彻底解决饮水困难,1997年他带领全村群众打响吃水攻坚战,大搞水窖建设,一年的时间里建设了70多口水窖,缓解村民生活用水难题。后来,在农村人畜饮水政策的扶持下,全村累计修建水窖110多口,大型蓄水池4个,如今,全村群众都吃上了自来水。

他大胆创新,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

坎子山村海拔高,土地贫瘠,且高寒缺水,农作物产量极低,为了提高产量,他亲自在自己的2亩玉米地里搞地膜覆盖实验,经过三年的试种,他的地膜玉米亩产达350公斤,随后村民都采取地膜覆盖的方法种植高山蔬菜,群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能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因高山气温温差大,生长的土豆、包菜、玉米周期时间长,成熟后个头大,口感好、营业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到年关,有远在陕西西安、武汉、十堰等地的客商前来抢购,为抓住这个商机,把高山蔬菜做大做强,2000年他在坎子山率先建起了全县首个高山地膜蔬菜基地,发展面积500亩。为解决高山蔬菜的农家肥缺乏问题,他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1990年,面对全村仅有8头牛、11头羊的现状,他坚持改良品种,通过政策支持,从外地引进25头“波尔”山羊、3头“秦川牛”,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又为养殖户的栏圈改造争取补贴。通过不断发展,目前,全村发展无公害土豆1200亩,包菜400亩,玉米600亩,发展山羊3264只、黄牛540头,并注册成立了坎子山村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坎子山玉米糁加工专业合作社、坎子山粉条加工厂。当前坎子山已形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四旅游五长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他勇于探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

1985年以前,坎子山绝大多数农户都住的是茅草房,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提出用8年时间消除全村茅草房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坎子山村于1992年彻底消除了茅草房。随后,他又提出全村消除石板房的目标,经过全村群众互相换工的方法,2000年全村石板房彻底消除,群众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瓦房。2008以后,坎子山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先后整合重点村、民族村、生态移民搬迁、美丽乡村、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新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回民搬迁扶贫小区两个住房24套,实施危房改造30户、民居改造15户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3个住房45套,并在小区配套实施了场地硬化、绿化、公厕,垃圾池,共享栏圈等配套工程。全村100多户群众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为美化环境,改善生态,他购买华山松种子,绿化山林近1万亩,如今树已有两米多高,预计到2025年才可以挂果。魏登殿向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种约50棵华山松,一棵松树每年能收获3.5公斤松子,一公斤20块钱,一年一亩华山松可收入3500元。这比种土豆、包菜划算多了。”

他一心为民,是公而忘私的愚公

他的妻子患病多年,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平时村里事情忙,料理家务的事情都是他一早一晚干。每逢遇到农忙时节,他总是将自己分成几个人用,白天全身心的投入到村上工作中,起早睡晚抽时间忙着做家务和农活,常年卧病在床的妻子每每看到老魏疲惫劳累的样子眼泪就不禁流了出来,她知道,老魏是坎子山的脊梁,他用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公仆情怀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妻子时常忍着病痛给他洗衣做饭,忙地里的农活,把所有的抱怨和不满都化作原谅和理解,

对困难户,他更是像对待亲人一样尽全力帮扶。特困户何宗顺一家5人,茅草房住了四五辈人,妻子又常年多病,茅草屋经过多次修补已经不能住了,他知道情况后,毫不犹豫的帮他担保在银行贷款2000元,又动员乡亲们都来帮他建房,亲自给他挑土、盖瓦,三年的贷款利息都是他帮忙垫付的,在他的帮扶下,何家渡过难关。

对包联户,他率先带头帮扶魏尧响,为其担保贷款2万元,帮扶他发展畜牧产业,目前,魏尧响养殖马头山羊110只、黄牛7头,年出栏羊60只、牛2头,顺利实现脱贫。

年纪大了,武汉工作的儿子让他到武汉去带孩子,享几年福,他再三考虑后拒绝了,因为他始终感觉心在坎子山,魂也在坎子山,舍不得离开。

他一身正气,是新时代党的好干部

1975年,当组织决定让他担任村支部书记时,他就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他是个不愿夸夸其谈的人,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今后的工作守则:诱惑面前“硬”一点,工作面前“高”一格,群众面前“矮”一点,困难面前“抢”一步,决策面前“胜”一筹,权力面前“慎一点。40年来,他是这么想,也实实在在这么做了。

近年来,随着坎子山的出名,修路、建房一系列的工程建设,找魏书记求情办事的人多了,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日常生活中,老魏给自己定了一个铁的规定,他对自己约法三章,不贪图国家一分一厘便宜;不接受他人的钱物和馈赠。一位在湖北口乡先后两次承包大型项目的邱姓外地老板动情地说“我走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领导,像老魏这样又务实又正派的好领导真的不多”!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面对金钱诱惑,他义正辞严,深恶痛绝;面对管理漏洞,他制定规章,严把关口;面对特困群众,他慷慨解囊,倾情帮扶;面对亲情友情,他坚守原则,不为已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是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和清廉本色,忠贞不渝地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十六年如一日,他以宽广的胸怀,坚定的脚步,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走出了一条党员的奉献之路,忠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