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让人生扣子颗颗扣好

全媒体记者 易文静 通讯员 王宁 陈涛“可把我急得,幸亏车钥匙找到了!没想到这小小的娃就如此懂事,说明教育得好哇。”失主带着失而复得的激动心情由衷感叹道。被感谢对象是3岁小朋友焦梓轩,他一脸娇羞依偎在妈妈身旁。原来,近日焦梓轩在丁家坪红色教育基地附近玩耍时,捡到了一把车钥匙,他在原地耐心地等了一下午,都不见失主来找,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通过丁家坪村干部联系上失主,得以物归原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近年来,关防乡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挖掘红色资源,建好红色“基因库”。关防乡是一片红色沃土,1934年至1937年间,鄂豫陕省委、红25军司令部、红25军223团政治部都曾驻地于此,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乡党委引进专业力量,对红25军旧址的房屋本体、墙体标语等进行了抢救性修缮与保护,在红25军旧址旁新建红色文化教育广场,并整合社会力量,邀请熟悉这段红色历史的老党员贾开化、李道平、曾永兴、余洪伟等人,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建好红色文化人才库,深入开展红色主题的资料整理和研究,编写乡土教材,建好红色文化智库。最终,红25军转战郧西纪念馆在关防乡丁家坪建成落地,乡内广大青少年和干部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存在和影响。

追寻红色印记,讲好红色“小故事”。从1934年11月到1937年8月,从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到北上抗日,在这长达两年零八个月之久的武装斗争中,留下来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徐海东、程子华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一张《什么是红军》的传单曾在这里广为流传,“红25军长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毛泽东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关防乡注重发挥红色文化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广场的展示墙上,通过绘画真实还原红军在关防浴血奋战的历史和关键事件,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物事件,为广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提供载体。同时,开展“听党话 感党恩 永远跟党走”群众性教育活动,通过宣讲团,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讲故事方式,到14个村巡回宣讲,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红色精神,让老老少少都能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充分展示了红色“小故事”中蕴藏着的大能量。

弘扬红色文化,用好党史“营养剂”。从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将教育成效拓展至广大干部群众,扣好人生的颗颗扣子,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关防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全乡范围内开展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行红色之旅等活动,截止目前,已讲述红色故事20余场,举办大型红歌联唱活动1次(共有21支队伍参赛),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及乡直各单位共实地瞻仰红色文化遗址10余次,丁家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接待100余场、6000余人次。红色文化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滋养着人的心灵,确保红色血脉代代赓续,红色故事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