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第一份党报在深山小镇创刊

1947年11月16日,解放军第四纵队12旅解放鄂陕交界处的郧西县城,使郧西成为湖北解放第一县。接着,又解放了郧县(现郧阳区)及陕西镇安、山阳等近十个县城,形成了鄂陕解放区。

1948年1月1日,在鄂陕解放区组建中共鄂陕地委。当时,因为远离其它解放区,加上重山阻隔、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所以党的宣传工作急需加强。于是,鄂陕地委经过研究,并报中原局批准,决定创办一份报纸,作为地委机关报,指导辖区党政军各项工作。经过积极筹备,1948年3月1日,《鄂陕周报》在郧西县土门镇创刊。

当时,《鄂陕周报》办报条件十分艰苦,报社只有一部石印机,每期报纸只有两个版面,一版是国内外和本地要闻,二版是综合新闻(反映军队和地方工作),用四开纸单面印刷。那时印刷用纸很困难,印报用的多是白皮纸,遇到有重要消息时,才用带颜色的油光纸,红、绿、黄、粉红色的均有。这些纸多是从政治部宣传科标语用纸中节省下来的,纸的质量虽说不好,但石印的字迹却很清楚。《鄂陕周报》从1948年3月1日创刊,至1948年6月底停刊,共出报四个月。

《鄂陕周报》主要供干部阅读,而且是免费赠送,一般群众很少能看到。报纸发行主要靠12旅司令部通信科步兵或骑兵通信人员向外投送,有时也会托人捎送。

1948年6月7日,在郧阳组建陕南军区、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区行政主任公署(简称陕南行署)。鄂陕边区的镇安、丹凤、山阳、郧阳、郧西、均县、白河、旬阳、山商、上关先后成立了民主政府,并建立了两郧、商洛两个专署,拥有人口200多万人,统一归陕南行署管辖。

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鄂陕周报》于1948年7月1日正式更名为《鄂陕报》,社址仍在郧西县土门镇。同年9月底,因遭到国民党残部不断骚扰,《鄂陕报》停刊,印刷设备被埋入地下。1948年11月至1949年4月,以油印与石印相结合的方式,出版了《陕南新闻》,使宣传工作不致于中断。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捷报频传,陕南党政部门研究决定创办一份铅印正规报纸。1949年5月1日,陕南区党委机关报《陕南日报》在郧县(现郧阳区)城关镇创刊,共四开四版,报头采用毛泽东主席手书集字,代发刊词是《巩固现有阵地,准备解放全陕南》,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刊。

《陕南日报》编辑部设在一间教室里,社长由陕南区党委宣传部长赵希愚兼任,第一副社长程文津,第二副社长李衡,总编辑李衡、程文津,副总编辑傅蔚然,编辑部主任施旸、吴生白,党支部书记周书。

《陕南日报》一版刊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政策、命令、指示及体现中共中央重大战略的社论、评论;各解放区战况战绩;恢复生产、巩固政权、改善民生等重大题材报道。二版宣传陕南区各方面工作情况。三版介绍各解放区和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欢庆解放、建立政权、剿匪反霸、恢复生产的典型事迹,反映人民向往解放的迫切心情。四版主要报道国际新闻,有时也刊登广告。遇有重大消息时,报社还会加印特刊或号外,如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选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陕南日报》就出版了一期号外。

1949年11月26日,陕南军区管辖的第19军奋勇作战,解放安康后,沿汉水西进,与宝鸡南下的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密切配合,挺进陕南首府汉中市。同年12月6日,我军便解放了汉中市,随后依次解放了当时汉中地区所辖的洋县、城固、南郑、留坝、佛坪和镇巴诸县。

在此大好形势下,陕南行署与军区确定西迁至汉中市,《陕南日报》也于1949年12月18日出版第125期后休刊,随后于1950年1月17日在汉中市复刊。1951年3月27日,出版至第325期时,随着陕南区党委的撤销而宣告停刊。

陕南地区的这份党报,从创刊到停刊,只有3年零16天,但其影响力无可估量,特别是对当时宣传我党政策,动员群众参加解放战争及解放初期的建设,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