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本敏 报道:不忘党恩,与困难作斗争。60多岁的余昌鑫用双手脱贫、用勤劳致富,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农户学习的好榜样。
乡村的二月,是劳动者的驿站。记者来到城关镇芦茨沟村时,余昌鑫正扛着锄头,准备前往菜地里播撒魔芋种子。他介绍说,这几年国家政策好,魔芋种了几年了,国家补助了4000多块钱精准扶贫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
余昌鑫今年60岁,是城关镇芦茨沟村村民,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还在读书,经过看病和后期长期治疗,余昌鑫前前后后花费不少钱,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更让余昌鑫受很大打击,生活一度陷入贫困状态。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精准识别,余昌鑫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被评定为贫困户之后,余昌鑫一心想冲破贫困的“牢笼”,主动谋求发展路子。听闻县里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有利好政策,余昌鑫勤奋学习种植技术,在自家地里开始种植魔芋,有了微薄的收入。
芦茨沟村支部书记王景顺介绍余昌鑫,他是芦茨沟村二组村民,他这个人高中文化程度,但头脑空脑子灵。他是因病纳入的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结合国家政策,搞了光伏发电、农用车辆运输、香菇大棚产业发展和种植魔芋、油牡丹,结合国家政策各方面,他现在家庭已经到达“一有两不愁三保障”。
大山深处的土地耕种不便,如何实现脱贫致富,成为了一道难题。村上经过讨论,成立了智富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了36棚香菇大棚。余昌鑫听说后,不等不靠,积极加入进来,努力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现如今,余昌鑫成为了种植香菇的一把好手,被合作社聘为香菇种植技术员,每个月有三千余元的固定收入,余昌鑫一家的生活在党的政策下终于有了起色。
余昌鑫非常感谢党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认为香菇产业确实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对农民的致富带来不少的收入。余昌鑫说,他争取把香菇这个产业努力搞好,把技术搞好。带领这些贫困户把技术都学精、学懂,明年争取香菇种的更好,香菇大棚这样的更完善。
居有其所,解决住房安全。余昌鑫一家原本住着低矮的泥巴房,又年久失修,按照标准来说他的房子属于危房。为了解决和住房安全问题,余昌鑫申请了一万五千块钱的补助,拿着这笔钱,他把自己的泥巴房进行了改造加固,原来的房子焕然一新。
据了解,芦茨沟村有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51人,全村发展的产业有香菇、楚牛香、青山绿水、青蛙养殖等合作社及茶场、光伏,这些产业带动全村贫困户,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增收。
芦茨沟村支部书记王景顺介绍说,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收入各方面全部已经达到国家脱贫“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有产业、有安全住房、有饮水、道路畅通、收入达标,现在已经全部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一个让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增收,这样的一个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