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工作,若没有体验过,就无法了解那种艰难;有一种眼神,若没有看见过,就无法感受那种渴望。
面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腥臭味的流浪乞讨人员,恐怕许多人会捂住口鼻、避而远之。但有一个人,不仅没有回避,而是迎上前去,用真情温暖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用爱心浇筑着救助管理之路。他就是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永葆军人本色的郧西县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毅。
知难而进谋发展
2017年11月,郧西县民政局党组决定,张毅由局机关调任县救助管理站长,他没有提任何要求,毅然上任。针对救助管理站功能不健全的现状,他迅速谋划,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将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了电子围栏,设立了监控观察室、值班室、矫正室、宿舍、未成年人和妇女休息室等,完善了救助引导牌,基本满足了日常救助需要。
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他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知难而上不退缩,扑下身子和全体工作人员一道清扫卫生,交流思想,熟悉业务,学习救助规范。对外主动与十堰、武汉、西安等周边县市救助管理站建立救助信息交流和沟通协作关系;对上与民政、公安、卫生、城管、交通等部门建立救助工作齐抓共管和互动配合机制;对内加强救助管理站的管理,规范化运作,在救助站一楼大厅公开救助工作流程,坚持值班等多项工作制度,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救助工作服务的是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为解决好患病救助人员就诊问题,张毅与多家医院洽谈并建立联动机制,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设为定点医院。送医院救治的,必须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重点,实行“先救治,后结算”。为解决好无户籍、无姓名、无住房的痴、呆、傻之类的流浪人员安置问题,他提请县民政局,经研究后同意将县社会福利院定为安置点,目前已为8名无家可归人员成功落实户籍并安置。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张毅积极探索、主动与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宣传救助政策。同时,还邀请百余名城管队员和环卫工参与救助工作,扩大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知晓率。管祥星是一名城管队员,连续多年参加县救助站的“开放日”活动。他说:“每年我们都会收到张站长的邀请,每次来参观都能看到新变化,站里逐年增设消毒、康复健身器等设备,受助人员在这里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我们会继续配合救助管理站的工作,引导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回归家庭。”
情系民生救危难
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的弱势群体,他们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和救助。郧西县与郧阳区接壤,与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等五县毗邻,流动人口较多,救助任务十分艰巨。张毅作为站长,始终与同事们冲锋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一线,针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的中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痴呆人等不同对象,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弱势群体,又是一个问题群体,他们有的披头散发、重病缠身,有的精神失控、行为失常,有的心理扭曲、性格怪异……无论多苦多累多脏多困难,作为一名救助工作者,张毅都会用爱心去开启他们新的生活。
2017年11月,一个叫梁世华的新疆籍女精神病人,满身污垢,流浪到了郧西县观音镇。观音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打电话报告给郧西县救助站。张毅把她接回站后,亲自安排人为她洗澡换衣,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近两年,花费医疗费12余万,通过耐心细致地引导和询问,她胆怯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地址。2019年10月联系上家属后,张毅亲自驾车3700多公里把她送回新疆。她女儿的阮玲看到阔别三年的亲人回家了,当场和母亲抱头痛哭。
2017年寒冬,为了保证街头无一名饿死冻死的流浪乞讨人员,张毅带领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地走街串巷。某一天,他们在观音镇某个路口发现了一位严重精神病人,浑身恶臭。于是把她接回救助管理站,送去医治,治疗半年,通过多方寻亲才知她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人,名叫陶云妹。2019年10月,她被送回到云南老家。
2018年秋天,张毅在巡街时发现了一位身患重病、70余岁的老太太,他立即把老人接回救助站,收洗后送到县医院救治。因病情严重,县医院迅速联系市人民医院专家亲临诊治。经过市县医院专家合力救治,老人转危为安。张毅多方查找还是没有找到她的亲人,就为她取名为民惠女,现在已经安置于县福利中心。
今年70多岁的杨志华是重庆江津人,1990年正月,杨志华流浪到郧西县景阳乡兰滩口、鱼池一带。张毅得知情况后,迅速将他接回县医院治疗,并联系重庆市江津区救助站,请求协查杨志华的情况。当晚,江津区救助站反馈信息,称杨志华是江津市石蟆镇六贡村四组人,他的家人都还健在。今年1月13日,杨才芬和家人在重庆市江津区救助站见到了与他们失散30年的父亲杨志华,并将一面绣有“家父失散三十载,救助寻亲得团圆”的锦旗送到郧西救助站,连连说道:“感谢你们对我父亲的照顾,要不是你们,我们都不知道父亲还活着。”这样的事例在张毅的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他在省内救助人员达320人,省外救助40余人。
记不清有多少次,每当张毅帮助流浪人员找到亲人,家属提出重金酬谢时,都被张毅一一拒绝。“我们做这个事是因为工作,是我的职责,是份内的事,不是为了钱。”他憨笑着说。有人问他,作为一个大男人,整天做这样的事,你不觉得委屈吗?他却说:“我一心想着帮助流浪者寻找亲人,他们高兴了,我也开心了!”
爱心救助显真情
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发生后,张毅结合救助站实际第一时间行动,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有力,并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在他的精心部署下,郧西县救助站主动作为,为特殊人群送去真情与温暖。
全面排查,主动救助。为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前沿防线,张毅自己驾车实行24小时拉网清查,并结合“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对全县内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进行大摸排,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口罩、食物、矿泉水、衣被等物资,并劝导他们接受救助,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对于存在发烧、疑似传染性症状的对象,救助站第一时间将他们送往定点医院就诊,做到了街头救助和防疫排查全覆盖、无死角。对新入站人员严把体温检测关,既往病史、来路去向、困难需求等都规定程序弄清楚,设置分区隔离区和单独观察室;站内滞留人员全部分居管理,一律实行分餐制。
2020年2月6日,河南孟津县6人在郧西县天河金街住帐篷做短期生意,疫情发生后被困。张毅得知后第一时间送去救助物资,价值3000余元;观音镇双石沟民俗宾馆居住着5名东北人,年前自驾车来郧西旅游,他又送去紧缺的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物资,价值1000余元;四川省阿坝州藏族自治州黑水县金钵乡藏族群众陈富等10少数民族群众也因疫情而滞留郧西,张毅为他们送去紧缺的米面粮油蔬菜等生活物资。3月1日,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瓦钵梁子乡人民政府为张毅发来了感谢函。
分类管理,零感染。针对流浪乞讨人员长期在外、区域流动性大、身体状况复杂、潜在风险系数高等特点,张毅结合站内实际,建立了救助流程:严把入站“第一关”;落实站内体温监测制度,做到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三监测”,一旦发现有体温异常者,立即上报并送医检查;对求助人员特别是武汉籍和途经湖北的人员做到问活动轨迹、问接触人群、问身体状况这“三询问”,实行“一人一册”登记管理;坚持每日消毒、清扫、排查、报告“四落实”,若遇特殊情况则第一时间上报,确保疫情防控高效响应、无缝衔接、疫情防控零感染。
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的站内管理工作,张毅设立了三个区,把救助站设为长期滞留生活区,把鹊桥宾馆设为临时救助生活区和特殊人员隔离观察室,分类管理,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现象。疫情防控期间,郧西县救助站共出动救助车辆298次,徒步巡逻153次,救助人数达144人次。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身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张毅与同事们一道,一次次在街头救助流浪人员,一回回在医院陪伴重病患者,一趟趟开车护送走失者返乡……张毅说:“我已记不清救助了多少人,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幕亲人破镜重圆的动人场景,忘不了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
张毅还说过:“当兵一天,一辈子都是兵!我脱下军装返回家乡已经30年了,可我却从未感觉到离开过部队。我是一个兵,退伍不褪色。永远跟党走,永远为人民!”无论是身在军营,还是回到家乡,也无论干什么工作,张毅都能在岗位上保持军人作风,尽职尽责,忘我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