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刘春明:赶着牛羊奔小康

      “刘老板, 一头牛给你8000元,两头牛给你16000元,这个价格你能卖吗?”

“好,都是乡里乡亲的,16000元就16000元吧,便宜一点没问题,成交”。刘春明接过买牛人手中两大沓红红的钞票,聚精会神地数着,心里乐开了花。

8月23日上午,在六郎乡赵家河村4组公路上,笔者意外地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欣喜的黄牛交易场景。

买牛人是本乡三院村三组63岁村民王昌元,他买回去饲养一年后再卖出去,他每年在刘春明这里买两头牛回去养殖,增加家庭收入。

刘春明,六郎乡赵家河村4组人,1980年12月4日出生。现年41岁,全家4口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贫寒,很小的时候他就到陕西韩城、山西河津煤矿挖煤、山西左各庄板厂打工。由于年纪小,体力不支,挣钱收入低,苦苦奔波也挣不到几个钱,难以养家糊口,日子依然过得十分紧巴。

2010年,他返回到家乡,开始琢磨怎样在家门口挣钱。他充分利用山场面积广阔、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始发展养殖业。他自筹6000元资金,在附近养殖户手中购买4头种牛10只种羊。

刚开始的时候,事业并不顺利,由于缺乏经验、再加上不成规模,没有多大经济效益。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他立志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大,让家庭日子红火起来。      

2015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县打响了,县财政局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包户干部多次来到他家,向他宣传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他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给了他4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并帮助他解决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困难。

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扶和支持,增强了他发家致富的信心,他的劲头更足了。几年来,刘春明被六郎乡党委政府评为产业明星,劳动模范,进一步提高了他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产业效益,他在电视上、网络上、丛书上自学牛羊养殖技术,预防疾病发生,降低病亡率,提高了产出效益。

“我们这里的山场上,除了茂盛的植被外,还有鱼腥草、金钱草、柴胡等药材,牛羊吃了这些草药,如果有病的话也自然就好了。截止目前,牛羊还没有生病的,究其原因,除了自己懂得一些技术外,天然的药房帮了大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来的发展,“雪球”越滚越大,效益越来越高。2019年销售黄牛8头,马头羊50多只,销售种羊45只,共实现收入22万多元。今年销售种羊25头,销售黄牛7头,实现收入7.3万元。

好酒不怕巷子深。虽然是在大山深处,但每年冬、腊月,前来找刘春明购买牛羊的人络绎不绝,产品远销郧西、十堰、武汉和陕西等地。

目前,刘春明共存栏马头羊98头,黄牛21头,猪4头,鸡子240多只,鹅14只,成为全村第一养殖大户。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激励下,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广大群众发展牛羊产业的劲头十足,现在共有贾庚宝、赵有宝等16个养殖产业大户,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华告诉笔者说。

“今年我还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牛栏、羊栏,我给我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争取到明年底,黄牛发展到40头,马头羊发展到200只,那时候我将赶着牛羊奔向小康之路”。刘春明充满自信地说。

通讯员  段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