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嶂——大座山,拔地而起——二道岩,山水环绕,一栋栋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周边镶嵌着一座座农家小院,犹如众星拱月般地座落大地之上,清晨,一道道云雾环绕在群山之间,风景如画。他,就是红25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
等闲识得春风面 昔日不再回首中
走进二天门那些依山傍水的自然小村落,一幅幅现代版“春江花月夜图”徐徐展开,奔腾向东流的仙河水,郁郁葱葱的稻田,一条条水泥道路盘山环绕,一排排安置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产业基地生机勃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挂在村级荣誉墙上,无不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诗篇。
沿仙河上行,远眺二道岩,如山神般地守护着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富裕安康幸福的生活。雄伟的大座山坚如磐石耸然而立,任尔东西南北风,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取之不尽发展之源。清清仙河水穿村而过向东流去,沿途的厂院子、庄子坪、江家湾、南湾、红二十五军革命遗址记录了二天门的沧桑巨变和曾经的辉煌。
过去二天门村是个“天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垮别子”的贫困村。全村338户139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614人,分布在“一河一山一沟一岩”中(仙河、大座山、黄家沟、二道岩),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存发展条件落后、农户住房破烂不堪、人们思想观念守旧,“麦黄种豆、豆黄种麦”,农闲外出打工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习惯和主要收入来源,部分贫困户不思发展“等、靠、要”思想制约了经济发展,要想让这里的村民摆脱贫困,村两委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路途遥远。
红色引擎聚民心,踏平坎坷铺新路
清清仙河水,红色根据地。一位退休老干部曾说:二天门是一片红透了的热土,他留下了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足迹,七十六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被人们永恒传承。
进入新时代,村“两委”紧扣脱贫攻坚发展大计,坚持以党建引领,在党员队伍中常抓“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升执政能力,画好“同心圆”。为了实现消灭绝对贫困这一目标,村两委多次邀请退休老干部宣讲红军革命史,弘扬时代精神,激发村民爱国热情;开展“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群众思想教育,开展乡风文明评比活动,请先进模范代表讲述自己脱贫故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聘请律师进村开展法律知识学习,进行传承好家风教育,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穷则思变,思想观念转变了,村民的干劲也足了,聚精会神谋发展的信心坚定了。如:身残志坚的宋某在干部的帮扶下,依靠发展养殖业实现了脱贫;贫困户朱某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种植中药材走上致富路;精神病障碍者吴某三让低保,“把机会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被传为佳话。潜移默化中村民对扶贫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干部有了更多的认知,对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有了更高的认识,“等靠要”的人少了,换来的是人们相处更加和谐,比勤劳、比发展、比致富、讲奉献的人变多了。
问得清泉哪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二天门村面貌悄然发生着质的改变,生产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实现前所未有的改善。这一切得益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好政策,得益于村有一个好的领头雁,得益于帮扶干部的倾力帮扶。
脱贫攻坚五年来,35名县乡村包户干部带着责任和使命与贫困户开展马拉松式的帮扶接力赛,田头地边、村头巷尾处处留下帮扶干部的身影。乡卫生院包户女干部白医生带着刚满月的婴儿走访贫困户;县中医院包户干部李医生带病坚持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探讨脱贫措施……。贫困户樊某家养的猪因猪瘟死亡赔偿暂未到位,张某为中药材卖不出去而犯愁,刘某家因饮水管道出现故障报怨干部等……。诸如此类大小烦心事,不胜枚举,都在帮扶干部入户走访中——得到妥善解决。村支部书记贾佑全在户户走到中直面问题,现场化解矛盾。三组王某住房陈旧要求改造,四组安置房饮水管道堵塞影响居民饮水,贾某对低保政策产生误解打市长热线,六组下水道排水不畅,七组安置房烟筒堵烟等等,他主动上门解答群众的困惑,亲自动手排除障碍,消除疑虑,受到群众好评。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二天门村的人们共同了见证了这五年来不同寻常的扶贫历程;见证了干部挥洒汗水,历经千辛万苦、千言万语,解决难题的过程;见证了村民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决战贫困的坚强斗志。
安得广厦千万间,搬迁户户都欢颜
“老李你搬家了没有,住在几楼,水电通了没有,吃的用的可好,包户干部最近到你家走访了吗”?“老胡你家几个人,住多面积,入新房住旧房拆了吗,有菜地吗?住的可习惯?”是驻工作队和乡村干部走访时与贫困户聊的家常话。2016年初夏,二天门村摁下了易地搬迁安置房建设的启动键,8个安置点125套安置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搬迁户在翘首以待欣喜之余,尚心存忐忑,安置房怎么安置?旧房非要拆除吗?拆旧搬新时,部分群众难舍旧宅,心存顾虑,担心饮水、养猪、吃菜、旧家具存放等问题。七组搬迁户老程,一组杜某等把搬新入住日期一拖再拖,就连一向听话的老杨家也把拆旧房的时间一延再延,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吃“闭门羹”。带着问题,干部遍访搬迁户,从消除群众思想顾虑入手,在安置房周边新建水窖、杂物间、共享栏圈、菜地、公共卫生间、红白理事房、路灯等,解决了搬迁户基本需求。二天门老街、一组贾家院、七组上下沟等8个安置点125户搬迁户如愿圆了住楼房梦。搬迁户程孝英满心喜悦的说:“住的地方安全可靠,自来水装到灶台上,电视网络开通了,环境又好,政府大小问题都为我们考虑很周全了,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人民的好公仆”。
目前呈现在人们面前是高楼林立,风景怡人、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水窖星罗密布,管道通向各户;通组到户公路网纵横交错,连接着二天门山山沟沟家家户户,同时也带动特色产业飞速发展,烤烟、铁扫帚、紫薯、花椒、冷水米产供销产业链彰显蓬勃生机。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二天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广场上、安置小区前人们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着幸福美好时光。
产业织就脱贫路,心手相牵奔小康
“贾书记、赵主任你们又在户户走到,快来品品我烤的甘蔗酒味道”,四组酿酒大户老丁热情招呼着,“今年种4亩甘蔗,能酿2500多斤酒,目前已销了2000斤,收了2.6万多元,还能卖500多斤,比种粮食划算多了”。二天门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自古以来有“四多一少”(粮食多、猪肉多、甘蔗酒多、自己消费的多,市场销售少)说法。资源优势催生了“长抓花椒短抓烟,扫帚甘蔗种满园,户户都把药材种,传统养殖要翻番”。根据这发展思路,村先后成立烤烟、中药材、香菇等3个专业合作社,全村发展:烤烟400亩、中药材种300余亩、花椒400亩,铁扫帚300亩,甘蔗200亩及外出打工等主导产业,新建楚留香加工车间1个,加工作坊6个,除五保户外,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年人平增收在3000元以上,带动400多名贫困户实现了居家就业。
日出东山,霞光万丈。眺望这锦绣富美的村庄,到处呈现出姹紫嫣红、绿妆盛裹、垂柳万条、目不暇接的勃勃生机,仿佛生活在世外桃园之中。“山顶绿树戴帽、山腰林果缠绕、山底花草环抱,梯田金叶片片、甘蔗成林;稻田里田肥苗壮、绿郁葱葱”诠释了二天门村的新貌。
如今的二天门产业布局变得更加合理了,户户变得更富有了,人人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了,在精准施策引领下,已汇成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特色产业之村、生态宜居之村、和谐文明之村、红色文化之村”已悄然形成,一个崭新的二天门正一步步走进人们视野。
通讯员 石立华 余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