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全家总动员”

7月25日,记者走进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一组村民王祯友的家里,他正在和儿子王祥林收割蜂蜜。房前屋后300多个蜂箱四周的蔷薇花争奇斗艳,引得蜜蜂上下翻飞。

一片桑树林荫下摆放着很多蜂箱,麻黄色的蜜蜂爬进爬出,漫天飞舞。“这些都是我家的蜂箱,今年春季的蜂蜜收入已超过万元。”王祥林打开一个蜂箱,拿出一张布满蜜蜂的蜂片对记者说,“这一箱今年能收25至30公斤蜂蜜。”

王祯友全家6口人,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底,王祯友家就甩掉贫困“帽子”。他们一家是怎样实现脱贫的?

“想稳定脱贫有两个秘诀,一是人要勤快,二是要发展产业!”王祯友说。

2014年5月,市、县、乡三级精准扶贫工作队先后进驻康家梁村,与王祯友等158户贫困户结上“亲戚”。

康家梁村地处六郎乡大山里,花期长达8个月,从早春三月的山桃花、樱桃花、梨花、杏花、洋槐花、芍药花、蔷薇花,到晚秋十月的野生菊花等,为养蜂提供了优质蜜源。市政府办扶贫工作队瞄准该村生态优势引进中华蜂,免费为村民提供蜂箱、蜂种,安排专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建立销售渠道。

扶贫工作队分期分批到每个养蜂户家里询问养蜂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不断交流、实践,康家梁村蜂农养蜂技术日渐成熟,全村养蜂规模达1000多箱。目前已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蜂蜜商标。

王祥林熟练掌握蜜蜂饲养管理、蜂病防治、取蜜加工等全套技术后,扶贫工作队帮王祥林联系引进10箱中华蜜蜂。2016年8月,王祥林成立林农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0户,养蜂300多箱。2017年,王祥林又在其他村养殖300箱蜜蜂,合作社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2015年3月,市政府办扶贫工作队联系北京首农集团,为康家梁村贫困户送来鸡苗15000多只,王祯友一次性领回鸡苗500只。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王祯友的养鸡规模扩大到1000多只,年产蛋5100公斤。

王祯友的儿媳熊俊玲一边照顾孩子读书一边养蚕,年产茧180公斤,收入7200元左右。同时,她在坡地里种药材,年收入1万多元。

王祯友70多岁的老伴孙金玉也没闲着,她让儿子在屋后建起新猪舍,她从康家梁村康和特色养殖合作社领回5头黑毛仔猪饲养,猪出栏后直接卖给合作社。

“要不是农行给我发放小额贷款当‘引窝蛋’,我家的各种产业也发展不起来。”王祥林对记者说。

这几年,农行先后向王祥林发放小额贷款15万元发展产业。目前,王祥林家发展有养鸡、养蜂、养蚕、养猪、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顺畅。

“我们全家能脱掉‘穷帽子’,奔上小康路,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王祯友对记者说。

http://syrb.10yan.com/html/20200729/91289.html

特约记者杨洪霞 通讯员朱昌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