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涛在野葡萄基地察看野葡萄长势
者 纪枫波 特约记者 叶相成 通讯员 明杰
“看,脚下这片没套种红薯的野葡萄基地是我们2018年发展的,已硕果累累;远处那片套种红薯的野葡萄基地是我们去年新发展的,长势喜人!”7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郧西县河夹镇岩屋沟村野葡萄产业基地,该基地负责人王文涛喜滋滋地说。
王文涛过去常年在外地打工,无法照顾家庭不说,年收入也就三四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苦没少吃,钱没多挣。”
2017年底,听说岩屋沟村在市生态环境局对口帮扶下,已成立多个专业合作社,正在大力发展种植业,他迅速回到家乡,将目光投向屋后的一大片撂荒山地。
经过专业人员对这片撂荒山地进行土质检测,结果显示适合种植野葡萄。恰在此时,郧西县一家酒厂开始大量长期收购野葡萄,用来酿造野葡萄养生酒。
产业适销对路,县里还有资金扶持,王文涛果断将300亩撂荒山地承包下来。
2018年春季,王文涛租来7台挖掘机,翻耕3个月,后经栽种、搭架、管护等程序,300亩野葡萄基地很快建成。为增加收益,他还在野葡萄基地套种高淀粉红薯,当年产红薯15万公斤。
看到产业形势一片大好,2019年初,王文涛扩大种植规模,将野葡萄基地发展至500亩,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在山上架起电线、修了水窖,以便野葡萄基地后期管护。
“这种野葡萄头年种植,第2年开始零星挂果,3至5年逐步进入丰产期。待其稳定达到丰产期后,1亩地可产野葡萄1000公斤,每公斤7.2元,500亩野葡萄每年毛收入可达300多万元!”王文涛说,去年野葡萄基地产野葡萄5000多公斤,今年有望达到5万公斤。
记者了解到,该村通过 “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40多户村民脱贫增收。其中,30多户村民每年累计获得土地流转费10多万元,户均3000余元;带动10多户贫困户长年在基地打工,每人每天收入80元左右,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王文涛说:“我在家门口发展生态种植业,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带领乡亲一起脱贫致富,我干劲十足。”
个人感言: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需要政府部门“扶上马再送一程”,在产业布局、科技支撑、市场营销方面继续加大帮扶力度。
记者手记
科学套种增收益
葡萄和红薯,一个是水果,一个是辅粮,从来就不沾边,可记者在王文涛的基地里看到,这两种作物相得益彰,共同生长。野葡萄挂果前套种高淀粉红薯,既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还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
河夹镇岩屋沟村野葡萄产业基地的有益尝试,为提高产业基地综合效益打开了新思路。有关部门应组织农业专家开展系统性研究,指导农业产业基地经营者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科学实施套种,提高产业基地效益,增强农业产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脱贫路上的故事
http://syrb.10yan.com/html/20200728/91202.html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