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名干部,扶贫一阵子也不难,难的是4年来扎根深山持续扶贫。黎光琦,是郧西县融媒体中心一名普通的干部,从2015年开始,就被单位派往店子镇最偏远村瓦架子驻村帮扶。年过半百的他,在偏远农村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路逆行,慎终如始,默默书写了一曲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合力铺就致富路
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幸福泉”涌出自来水,乡亲们喜上眉梢。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不通路、不通网,挣钱养家苦无门,天干地旱愁死人,哪家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的偏远村庄,现如今用上了互联网,走上了致富路。
瓦架子村海拔950米,是店子镇最偏远的村,路没修通之前,从镇上跋山涉水近3个小时才能进村。全村共有342户1010人,其中贫困户153户374人,靠种田和外出务工,2015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不到2700元。
再多再好的农特产品,没有路也是枉然。通过一次次实地考察和入户走访,修路成为黎光琦和驻村工作队收到的最大诉求。要想富先修路,2019年,瓦架子村开始对通村公路进行硬化,三个多月的时间,一条宽3.5米、长10公里的水泥路正式投入使用。至此,原来那条大坑套小坑的泥土路彻底消失。“施工难度那么大的路竟然修出来了,而且通到了我的家门口。”住在该村最偏远的村民孟绍国(已搬迁到安置房)激动的说道。
探索扶贫新路,瓦架子村通信条件落后,为了让村民多了解致富信息,黎光琦多次与广电网络公司协调,争取将宽带乡村工程优先实施,2016年6月光纤已通到村,村民通过电脑手机可以上网。同时,“村村响”广播系统与农家书屋、职业技能培训、远程教育一道,构建起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立体网络,畅通了致富信息渠道,成为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平台。
产业扶贫拔穷根
没有产业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空壳”,再好的村子也是“空架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驻村工作队员黎光琦经常跟村干部们说道:“我既然是来扶贫的,不能只是给村民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我不但要为这里“输血”,更要让这里能“造血”。”
瓦架子村海拔较高,土地较少,在家劳力基本是老人与妇女,他与村干部一起反复研究,认为发展魔芋产业,可以快速增加农民收入,走上脱贫之路。有了想法他就将调查情况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单位主要领导向相关部门反复做工作,争取得到国际农发基金IFAD项目支持,2016年春在瓦架子村发展魔芋278亩,扶持资金97.5万元,用于购买魔芋种子和化肥,有劳力的户全部都种,经过两年发展,户平按二亩算,可增收18000元。这项产业的实施得到全村群众大力拥护和赞扬,让群众看到驻村工作队是真扶贫,只要该项目种植成功,脱贫致富就在眼前。项目一落地,黎光琦又想到魔芋销路与长足发展问题,他又提议村上将种植大户联合一起成立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单位领导一起,先后5次到县经管,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协调将合作社手续办好,解决了魔芋产业后顾之忧。
黎光琦对村民生活上的帮助也可谓是尽心尽力。面对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他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紧落实贫困户子女“雨露计划”,同时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在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对帮扶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扶贫业务培训,完成了瓦架子村“学习强国”手机平台学习;对于魔芋、烤烟、香菇种植和瓦架子村集体经济等扶贫新项目,他及时跟进,推动项目早日落地。
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6月底,在一次入户走访途中,黎光琦不幸摔倒双足严重骨折。住院期间,他始终牵挂着扶贫工作中的琐事,经常电话联系,询问、了解村里的脱贫进度,2019年底瓦架子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
脱贫不脱钩。经过住院治疗,今年脚伤稍微好些,黎光琦又投身于帮扶工作中。今年以来,他先后多次深入帮扶村和包联户家中,入户走访、宣传十三条扶贫政策、制定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效等,将一片真情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务实作风。黎光琦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扶贫工作队员,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在瓦架子村无声绽放,让这里的贫困人员悄然改变了模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