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志:
时间:2019.5.30. 地点:郧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气:睛
深山里的守望者
郧西县疾控中心扶贫干部---叶荣
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因为它使我想到了守林人。守林人的心总是充满希望的,即使他们常年累月的与山林为伴,却从未感到孤寂,因为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望树林。而我却因为扶贫工作的原因,有幸加入了包联户廖正华家守林人的行列。
遇见廖正华一家是在距离县城一百多公里的一座深山里。
五年前,单位指派扶贫任务,我抽中了他们一家。也许就是从包联的那一刻起,我便与他们家的点点滴滴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自幼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的生活并不陌生。在没有进村入户之前,我心中暗想:贫困是我们山区贫困县的通病。我的贫困户即使再贫困又能贫困到什么程度?当我满怀信心随着单位组织的扶贫工作队,踏入景阳乡龚家坪村时,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陡立的大山,崎岖的羊肠小道,低矮的石板房,衣衫不整的村民,都让曾在农村长大的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与无奈。
当我翻山越岭十几里地,来到好像被人遗忘的廖正华的家里时, 廖正华正在房前的庄家地里忙着农活。见有客人到家,他急忙丢下手中的活计,赶回家中。待我说明来意后便与其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家庭成员。
交谈中,我了解到廖正华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典型的农民,性格较为懦弱,妻子牛兴平体弱多病,家中尚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生活在土胚房下,夏不遮雨,冬不挡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脱贫难度较大。
通过调查走访,唯一值得我庆幸的是在他提及孩子读书时眼中所放的光。当我问起他家这般贫困,为什么还愿意供养两名孩子继续读书时,他半蹲在门口用沾着黄泥的手挠了挠头,憨厚的说道:“俺这一辈子干不了啥大事,不能让娃他们几个享福,但俺们村人都知道,读书是咱穷苦人一辈子的出路,再累再苦,我也愿意供着他们。”说这话时,我从他脸上的笑、眼中的光中看出,这两孩子的学业也许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是他们家庭生活的动力与希望。
在与他谈话的过程中,不是知道是因为感动或者是因为太喜欢守林人这个词,感觉他俩个上学的孩子,就是他要守望的林;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祈盼和目标。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便暗自决定 要同这两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一起,帮着他们守望他们的林,看护他们林的成长。
时光荏苒,眨眼间,他们家老大廖兴龙在扶贫普惠政策的资助下,考入了县重点中学——郧西一中。这在农村是一件令全村人都倍感兴奋的事。而对于他们家庭而言,这更加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与干劲。
为了保障孩子的住宿供给,廖振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外出务工,包工挣钱。爱人牛兴平也因为儿子挣气,心境舒畅,病情有了好转,这一切都似乎都因为孩子的进步,给这个曾经毫无生气的家庭带来了好运与巨变,预示着这个贫困的家庭开始踏上了小康之路。
水满则溢,月满则高。正当我信心满满的盘算他们家脱贫日程之时,读高中的廖兴龙叛离期开始爆发。不知道是受社会中广传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还是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他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公然在课堂上违反校规。
他的母亲牛兴平接到了班主任的通知 ,邀请她到学校谈话。这一下子让她慌了神,由于没有读过书,出过门,她一是怕给孩子丢脸,二是她的久病的身体,根本翻不过那几座大山。只好将电话打给了我,声称有急事找我,让我无论如何在当天要去她家一次。
我从她的电话声中,感受到了她的焦急与无主。因为情况不明,怕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便匆忙向单位请了假,搭车一百多公里直奔她家,在离她家几里外的山头上,遇到了正抬头远望,焦急地等着我的牛兴平。
我向她询问发生了什么大事,她便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不想读书,故意违背校规等情况一一向我说明。我看着她泣不成声的样子,心里一阵阵酸疼,我理解做母亲的心,更理解她的无奈与焦虑。
做为一名母亲和一名扶贫干部,我深感此事关系重大,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守护好他们的林,守护好她们家的希望;在安慰好、劝说她回家后,我便马不停蹄的返回县城,赶往郧西一中。
鉴于学校规定,只能家长前往探视学生,在进校之前,我便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廖正龙的“小姨”。
作为廖兴龙的“小姨”,我很怕听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有些事总得面对与接受。在班主任的办公室,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学习情况与近期表现。看着一旁蛮不在乎的“侄儿”,既无歉意更为悔意,我的脾气瞬间炸起。但我知道此时我不能发火,我得弄清楚他的想法与原因。
于是,我向老师请了假,希望能与廖兴龙单独谈一会儿。经过老师准许后,我带他去了他最爱吃的肯德基,在店里,我说:“既然在学校我说是你的小姨,那你今天就把我当做你的小姨,能不能给我说说为什么不想上学?”他先是沉默了几分钟,随后说道:“姨,你知道我们家是什么情况,最近又是农忙时间,更何况我的底子很差,我追不上啊,心里真的很难受,我想出去挣钱,大不了去工地……”
在这几年的扶贫工作中,我已经从心里把他们一家当成了家人,为了让他除去顾虑,安心就学,我从家庭、社会,个人的理想信念、农村人的生活出路以及他是他们全家的希望等方面,苦口婆心的劝说了好几个小时,并承诺会竭尽全力的帮助他家渡过难关,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在详细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后,我找到了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并说明了情况,希望能够借助扶贫金融政策,帮助廖兴龙的母亲牛兴平筹开一个商店,加入村合作社种植香菇,并且能够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改善他们家的居住条件。
扶贫政策始终是普惠于贫困群众的,驻村工作队很快就入户与牛兴平签定了相关协议,按我制定的帮扶规划,优先借贷款,帮助他们一家发展产业,并与学校老师联系,希望能够多给孩子一些辅导与帮助。
如今,令人欣慰的是,在模拟考试中,廖兴龙的各科成绩直线上升,综合评估能上一本大学。廖正华、牛兴平老两口听说后,干活好似有了用不完的力气。看到廖正华、牛兴平一家脱贫、并巩固了脱贫效果,我也因此松下了一口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想廖正华一家也许就是按照总书记所说的路线走,孩子就是他们的林,孩子就是他们的志,守好了林,扶起了志,脱贫自然不成问题。当然作为“小姨”,自然也为他们一家的脱贫致富而高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