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梁村的小康路

特约记者杨洪霞通讯员朱昌娥李翠

5月6日,记者走进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环境整洁、绿树成荫。

驻村帮扶有期限,村庄如何实现自主、持续发展?工作队员们用行动给出了回答:给钱给物,不如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展好村里的长效产业。

“康家梁村正式宣布脱贫摘帽的那一刻,我的喜悦不亚于康家梁村的干部群众。”十堰市政府办驻康家梁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何镇说。

摘帽后的康家梁村到底怎么干?

何镇说,康家梁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50户1090人。扶贫工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除了继续强化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力度外,对康家梁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丝毫没有放松督促力度。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抓提升,着眼长期稳定增收抓帮扶,着手规范制度建设抓衔接,努力把康家梁村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每天早晨,我都会准时在鸡苗养殖房里打扫卫生,给小鸡喂食。”村里的国康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树国说,目前他的鸡苗养殖房里有1.3万只小鸡、400只小鹅。“这些小鸡已经全部被订购了,不愁销。”

4年前,曹树国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以后,帮他找到了致富门路。他先后申请了10万元的小额信贷资金,注册成立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每年仅养鸡一项收入6万多元,2017年他家甩掉了“贫困帽”。

“2015年我们还是贫困户,在工作队帮扶下我家养蜂、养蚕、养猪、种植中药材,全家年纯收入10多万元。”村民王祥林戴着面罩,在蜂箱前查看蜂群,他身后的山坡上,几百个蜂箱交错排放。

今年66岁的贫困户吴远金,去年养猪42头,收入20余万元,今年又养了30头。69岁的贫困户熊道发,因去年身体不好,错过了养猪机遇,看到吴远金养猪致富,他十分羡慕,年前就投资2万元新建8间标准猪舍,今年养殖生猪40头。

力争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以优势特色种养业为主导,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并举,康家梁村注重发挥各类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村子里,一排排整齐的蚕房引人注目。桑蚕养殖是六郎乡见效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康家梁村虽有种桑养蚕的基础,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工作队经过多方协调,在村里修建蚕房、补植桑树,让村民免费使用,鼓励村民种桑养蚕。

“桑蚕养殖基地是政府建的,由村里统一管理、扶贫工作队驻点帮扶,因此村民养蚕积极性很高。”村民董家国对记者说。

工作队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市畜牧兽医局、市林业局、湖北神农蜂语生物产业有限公司、郧西县蚕桑办共同开展畜禽、蜜蜂、桑蚕养殖和核桃种植等技能培训,组织王祥林、曹树国等养殖大户到张湾区、郧阳区学习养蜂、养鸡技术。

如今,康家梁村共种植香椿、核桃、花椒、桑树、黄姜、柿子等3000多亩,200多户村民或发展特色种养,或开办农家乐。

“村子除了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等长效产业外,还有130多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何镇说。

何镇介绍,产业扶贫不能只追求“短平快”,讲求的是帮扶政策的延续性,立足长远发展。康家梁村在摘帽以后将持续强化产业扶贫,打造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中具有种养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我们对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种养规模的贫困户进行奖励,对以订单收购、代销代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励。‘以奖代补’,在抓实产业扶贫的同时,大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达到了较好的扶贫社会效应。”何镇说。

http://syrb.10yan.com/mshow?id=84830&time=20200511#page1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