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土门镇牡丹花竞相开放,花香怡人吸引无数游客赏花拍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照片里时常会印刻一些特别可爱的“小精灵”,就是那小蜜蜂们从事它们的“甜蜜事业”,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在那花丛中采蜜的场景。当然,与忙碌的蜜蜂一样,还有那勤劳的养蜂人,家住土门镇平原村二组的郭可青就是其中一位。
4月16日,笔者坐车近1个小时前往土门镇平原村探访了这位养蜂人。翻过山林,在半山腰处,整齐排列着几十个蜂箱,这是蜜蜂生活和酿蜜的地方。拿着相机第一眼见到正在收拾蜂箱的郭可青时,他还显得十分拘谨。后来告诉他,我对养蜂技术特别感兴趣,想请他教我一些常识时,才慢慢使他敞开心扉。
“现在正是忙碌的时候,要把蜂箱清洁干净,给蜜蜂分箱,我有两个蜂场,几十箱蜜蜂,这两个星期我要把这些活儿都做完。”郭可青说。我说,这个月干完活就可以轻松点了吧。他却笑着继续说道,“只有到了冬天或者是下大雨的时候我们这些养蜂人才能休息会儿,其他时间都是在蜂场里,4月份要收拾蜂箱,5月份以后要取蜜,到了8月份要驱赶随时威胁蜜蜂生命的马蜂、黄蜂、白棉虫之类的天敌,9月份又要取蜜、、、、、、”成群的蜜蜂嗡嗡的在蜂箱周围来回穿梭,忙忙碌碌,就像郭可青自己描述管理蜂群、分蜂、取蜜、查看蜂箱、检查蜜蜂情况的场景一样,每一个辛劳的瞬间顿时间浮现在眼前。质朴农民的情怀,使他毫无保留的向我的介绍了自己养蜂的经过和经验,让我懂得唯有勤劳才是养好蜜蜂的最大法宝。
谈起养蜂还得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说起。郭可青,男,1973年5月出生,小学文化,从小患有先天性脑膜炎,1995年一只腿失去知觉使他成为残疾人,父母亲也先后离世,一个人生活的他被国家纳入为五保供养对象。2014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土门镇平原村将郭可青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郭可青的基本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因为养蜂事业也摆脱了贫困。
“作为残疾人和五保户已经得到了国家的不少照顾,总这样拖累着国家也不是个事呀,不能总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贫,必须要自己做点什么来脱贫。”郭可青说起自己养蜂之初的想法。他把自己想要做事的想法告诉了村书记王明华,王明华听了很是感动。
2015年平原村选择发展一村一品的油牡丹产业,在村书记王明华的带领下,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家家户户开展种植油牡丹,到2016年种植规模已达480亩,每年4月份左右,白色的牡丹花在整个平原村开得极其鲜艳。王明华心想,有这么多的牡丹花粉,这么好的自然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蜜蜂养殖产业了。说干就干,2017年在王明华的引领下,他很快组织了村里的两个人到郧西县六郎乡一个养蜂厂里学习养蜂技术,其中的一人就有郭可青。他们在哪里勤勤恳恳的学习了两个月。
学成归来以后,还是在村书记王明华的帮助下,郭可青有了20箱的养蜂资源,每箱蜜蜂800元。这些小蜜蜂成本很贵,也很娇气,郭可青像照顾孩子一样,每天很有耐心的呵护着这些小家伙儿们。
我笑着问道:“你养蜜蜂挣着钱没有?”
他说:“还可以,2018年20箱蜜蜂,我挣了5000块钱左右。2019年发展到了30箱,我挣了10000块钱左右。”
我说,这算是成本都回来了。
“到了现在通过分箱我已经有54箱蜜蜂了,我的蜜蜂都还在,我的本就在呀,不仅本在,就算不养蜜蜂把这54箱蜂箱卖了赚的都够翻一番了,保守估计今年还能够挣到15000元。”他却笑着补充道。
蜜蜂养好了,郭可青的明白账比谁都算得清。对于今后的打算,郭可青还想再扩大养殖规模,蜂箱继续实现翻番,同时,也想带动其他村民通过养蜂来致富。虽然他知道,这得付出更大的艰辛。但他坚信,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勤劳才能致富。
郧西在线讯 通讯员 熊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