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池乡:借13条东风 掀起扶贫产业发展热潮

脱贫致富,产业先行。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涧池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迅速行动,借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产业就业扶贫十三条扶持政策》的东风,鼓励和支持贫困户以及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抢抓“鸡遇” 脱贫不忘本

“今年这么好的政策,我打算再孵化10000只鸡苗,卖给老乡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养殖,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土鸡每只利润在30元-50之间,出栏4000只,增收10万元左右不是问题......”土鸡养殖大户李忠喜满怀信心的告诉记者。



说起李忠喜,他可是军家河村土鸡养殖“大咖”。起初因居住危房、交通不便、缺技术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间跑过保险,开过烧烤店,可都好景都不长。



2017年,在乡村两级的帮助和支持下,他搭上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的“快车”,决定回家发展传统的养鸡产业,并得到10万元无息贷款资金支持,敢想敢干的他,当年就在家里山场建鸡栏,盖孵化车间,购买饲料加工设备,成功孵化鸡苗5000余只,并成功注册郧西县喜来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8年,由于缺乏防疫技术,孵化的4000多只鸡苗短短三天全部损失,不服输的他吸取防疫技术落后的教训,他并没有放弃,一边养殖,一边学习防疫技术,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和改进,他慢慢掌握了大规模养殖防疫技术。

2019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养殖场孵化鸡苗5000余只,出栏3000余只,实现收入15万元,不仅把10万元的贷款还清,搬新家时,还购买了全套的家电和家具,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2020年,面前突入起来的疫情,他正担心土鸡和鸡蛋的销路时,乡村干部给他送来了“十三条产业扶持政策”,得知政府全力支持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孵化土鸡苗孵1000只以上,每只奖补1.5元,养殖100只及以上的,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每户给予1500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等系列好政策。

了解政策后,他兴奋的对记者说: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扶持机遇,今年要扩大养殖规模,再申请购买孵化器3台,孵化鸡苗2万只以上,一万只卖给周边农户,剩下的自己饲养,我一个人挣钱了,也要让乡亲们都能发展,都能增收,致富不忘本才对得起国家对我的支持。

                                     甘当“羊倌” 走上致富路

郭扬田全家5口人,除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家里还有一个无父无母妻侄。2013年查出胃癌,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他这个顶梁柱垮了,让整个家庭顿时陷入了困中之困。



2014年,党中央提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精准扶贫的春风让他看到脱贫增收的希望,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下,他获得3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建羊栏,并购买了50只羊,如愿当上“羊倌”。

羊倌一当就是四年,从最开始的50只,到如今的300多只,他也成为石婆沟村名富其实的“羊倌”。



说起2019年的收入,他兴奋的合不拢嘴,告诉记者:“去年我一共出栏200多只,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养羊虽然辛苦,但是苦是值得的,我不怕苦,每天早上六点以前要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睡,夏天更早,四五点就得起来,午饭是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记得连续三年过年都是在山上度过的。

郭杨田,依靠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不仅战胜了疾病,更战胜了贫穷,他身残志坚的精神让人感动。记者从小山坡上眺望,那奔走在草丛中羊群,好似开在半山腰上的朵朵白莲,和远处红彤彤的救命粮交相辉映,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互相叠加,让这位“羊官”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谈起未来,他信心十足,借助产业13条的支持,他还发展了养鱼和养蜜蜂产业,并且,计划再申请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把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只以上,并与浙江部分企业签订供销合同,他负责养殖,企业负责销售。要规模化养殖,不仅要有吃苦精神和科学的养殖技术,必须要靠政策的支持,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羊官”致富路会越来越宽广。

                                      90后“蜂王” 实现蜜人生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身未得半日闲。”是诗人王锦在《咏蜂》中对蜜蜂的赞美。自古以来,蜜蜂就是为人称道的对象,被视为勤劳的代名词。不仅在百花丛中有它的身影,脱贫攻坚的路上,它也在默默的努力着。



王思的土蜂产业基地坐落于涧池乡军家河村1组,一路颠簸,记者来到他的养殖区,正直油菜花开之际,看着20多笼成千上万的蜜蜂你追我赶的忙碌着,或许就是这个90后“蜂王”平时忙碌的样子。



王思全家4口人,父母已步入老年,而且身体不好,常年生病吃药。2014年,父亲被查出了食道癌,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苦难既可以打败一个人,也可以磨练一个人。

在困难面前,王思并没有退缩。顶着压力,他开始谋求生活的出路,打工、从事绿松石加工、开网店......,经过一番尝试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养蜂。

一方面是成本小,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金钱;另一方面,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家里曾经有过养蜂的经验。跟家人商量以后,说干就干 ,第二天开始制作蜂箱,一有时间就四处打听,向有经验的老前辈请教经验,回家后开始自己实践,不断探索......

没有指导,仅凭着自己摸索,失败是常事。然而,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借助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机遇,他获得产业奖补和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



从最开始的一两笼,发展到如今的20笼,养殖成效凸显,并且凭借他电商销售经验,大部分蜂蜜在割取之前都被订购一空。但是,任何一条成功的道路,都交织着汗水和泪水。

“土蜂不比别的,说跑就跑了” 王思感叹道,每年上春为了收蜂,都要花费好大力气,被蜂子蛰了还是小事,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几个月都做不了什么。但是为了妻子和女儿能早日过上幸福甜蜜的日子,他硬着头皮当上“蜂王”。



2019年,他的蜂蜜采取保底价定量销售,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养蜂一项收入达到5万多元,如今,家里还盖起了两层的小楼房。

王思跟告诉记者,他今年要借助产业产业13条政策支持,注册响水洞蜂蜜商标,并投资10万元新建一个集养蜂、割蜂、加工、直播为一体的电商车间,把上等的蜜蜂买到全国去。

因为他一直相信:做事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勤能补拙,勤能致富,只要我们像蜜蜂一样,靠着勤劳的双手,辛勤劳作,就可以像蜂儿一样,把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人勤春来早,致富正当时。记者在涧池乡走访期间,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据统计,该乡已有1049户贫困户计划发展种养殖产业,其中,规模以上的大户有50余户,在十三条扶持政策的激励之下,群众发展产业的劲头持续高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定会实现。

郧西在线讯 通讯员 蔡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