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兵是郧西县城关小河村建档立卡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中,2017年他住进了宽敞的易迁房;2018年养蜂收入10万元;2019年领种香菇大棚年收入全家3口人均4万元,还带动13户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并因技术过硬被诚有公司聘为城关镇香菇种植技术指导员。当问及他是如何由一贫如洗嬗变为如今富裕户时,他感慨地说------
“党的好政策,使我走上今天的致富路!”
2002年,刚刚30出头的王祥兵,正打算在家乡干一番事业时,独生儿子不幸被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病。为给儿子治病,一家省吃俭用,变卖了电视等看似值钱的家具,还欠下1万多元的外债。正准备外出打工还债时,老家六郎乡康家梁村建设陡岭子水电站,水库大坝加高住房即将淹没要求移民外迁。2003年春,背着不到8岁的儿子背井离乡地从康家梁村搬到小河村。初来乍到,没有房,只得把政府补助仅有的6000元搬迁款买了当地农户一间不足30平米的土坯房,作为一家三口的藏头之处。由于当时的政策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过村干部的调剂,才给了他家0.47亩自留地,生活十分清苦,真正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家人。在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只得带上妻儿到县城租房开了一小吃店。谁能想到,经营刚有点起色,一场车祸,小吃店被迫关闭,本钱没捞回来不说,另花去了1万多元住院费。为了改变家庭现状,2004年至2013年间,他毫不犹豫地丢下妻儿苦力于山西煤矿,一家人的生活才勉强维持了下来。2014年,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热潮,根据政策,王祥兵家理所当然的被纳入贫困户。当他搬进宽敞而又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易迁房时,他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今生还能住上楼房,我要感谢党、感谢社会主义国家对我的关怀和照顾。
有稳定收入是精准脱贫脱贫的关键。在盘算着如何脱贫而一筹莫展的时刻,2015年3月的一天,包联干部十堰市民宗局副局长刘杰第一次来他家“足印农家,户户走到”。座谈中,当了解到其弟弟在老家养蜂的信息后,刘杰在试探着希望他利用这一资源促使脱贫时,他的表情不难看出囊中羞涩,刘杰当即给予500元资助。有了后盾,信心十足。当天一个电话,其弟弟就从老家拉来10箱蜜蜂借给他,并手把手教他养蜂。经过刻苦学习,从2016年的70箱增至2019年的200箱,年收入都在8万余元。2017年,在刘杰的建议下,成立了“旭蜂源合作社”,成为村里的首家产业合作社,带动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8年底,郧西县重要扶贫支柱产业香菇大棚在全县铺开,不甘贫困的王祥兵坐不住了,第一个报了名,也是第一个通过小额贷款政策贷了10万元。2019年承包了3个大棚,购买了4320个菌棒,在他的辛勤劳作下,收入达10万余元。这年还被随州在郧西成立的“诚友公司”聘为城关片区的技术指导。如今,王祥兵逢人便说:“党和政府政策好, 产业扶贫给了我脱贫致富的机会;易地搬迁扶贫改变了我家的住房条件;金融扶贫给了我发展产业的资金支持”。在谈到同样是种植香菇别人没赚到啥钱,而你还那么高收入时,他信心百倍地说------
“要想富靠技术,要不穷必须勤!”
这句话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也是他的实践总结,经验之谈。
小河村是距县城只有5公里的大山深处,全村20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这里的人们秉承着农民的本分,坚守着大山、仰望着大山、依靠着大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贫而平凡的小日子,是全县重点贫困村。2014年以前,王祥兵也和其他人一样过着苦日子。扶贫政策得以落实后,他不甘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心发挥自己的勤奋好学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愚昧斗。在养蜂中,他不仅向自己的弟弟学,还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为了提高蜂蜜产量,了解蜂蜜的养生效果,具体到采什么花产什么蜜,对人的身体有那些好处,他孜孜不倦查阅资料,深钻养蜂技术。他说,他将要采取“合作社+”模式尽力发展产业、扩大规模,还要打出自己的品牌。
香菇这一扶贫产业,对于王祥兵来说,既是一个脱贫的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怕归怕,但还是有信心的。菌棒还没有回来时,就到书店买回了一整套香菇种植技术书籍,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从上棒种植到收摘香菇不断加强学习,提前充电。菌棒上架后,公司的技术员组织所承包大棚的贫困户进行种植辅导,别人连笔都不拿,听也是马马虎虎,十分不上心,可他边做笔记边提问题边请教。在以后的种植中,他更是不厌其烦地结合书本学到和技术员传授的知识细心操作。别人种植的不仅个头小出菌率还低,自己种植的一天一个样。去年仅此一项收入达8万余元。公司看他虚心好学,技术过硬,把城关片区香菇种植的技术指导任务交给了他,公司除给他交“五险一金”外,每月还有7000元的工资。当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坚定地说------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有奔头!”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他的胸襟。“自家的富裕是党的好政策给予的,我理所当然要常怀感恩之心,带领大家同奔富路。”座谈中,他是这样解释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自家脱贫的情况下,王祥兵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积极向有能力的贫困户传授养殖蜜蜂技术,充分发挥“旭蜂源合作社”的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引导贫困户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贫困户周学书,全家4口人,夫妻都有病,缺资金,缺技术,他主动把自己家的蜂给了40箱,一有空就到家亲自指导,使其家初步改变贫困面貌,实现了脱贫。加入合作社的5个贫困户,通过他精心技术辅导,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一个个乐呵呵的。他被聘为诚友公司技术指导后,更是认真负责,对参加香菇种植的贫困户倍爱有加,除定期组织大家进行香菇种植技术培训外,不定时地深入到各家各户的大棚里,手把手地讲授经验,传授技术,若哪一户哪一个大棚的菌棒出了问题,他有请必到,耐心地做好指导。在他的帮助下,户户收入可观, 100%达到国家脱贫标准,真正实现了脱贫。这些贫困户感激的说:“我家有今天,王祥兵的功劳很大啊!”采访中探讨着这些贫困户时间长了会不会返贫?他非常坚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国家银行贷款资金支持,有科学技术作支撑,我们是不可能返贫的。”
目前,他正在探讨着“合作社+”模式,扩大产业及规模,向更多的贫困户延伸,向更大的目标、更高的台阶迈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