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江汉平原的稻谷早已颗粒归仓,但笔者在海拔1000多米的郧西县槐树林特场见到,1700多亩的冷水稻长势喜人,刚刚开镰收割。
“已有企业上门订购大米,50元一公斤。”槐树林特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汪浒说,2019年是个丰收年,亩产稻谷600公斤至700公斤,可加工优质大米300公斤至350公斤。
槐树林特场平均海拔1000多米,全年降雨量800毫米到880毫米,无霜期222天,平均气温在12℃到14℃,藏于山涧之中的99条沟形成2条主要河流,冷水资源丰富。
溪水里养冷水鱼、水田里种冷水稻、山坡上种高山有机茶,近年来,槐树林特场变劣势为优势,利用“冷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当地村民走上绿色致富路。
“气温低,农作物长得慢。”槐树林特场党委书记郑荣平介绍,以前当地农民种植“常规水稻”,生长期长、产量低,一年下来每亩赚不到300元,许多农民弃田外出打工。
气温低可否优选品种,变劣势为优势?2017年,槐树林特场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生态冷水稻。当年,冷水稻丰收,大米一路俏销,价格从40元/公斤涨至50元/公斤。
今年,在槐树林特场党委的支持下,全场1700多亩水田全部种植冷水稻,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保底价收购。
汪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种植水稻,施化肥,每亩地产稻谷600公斤,去壳产大米350多公斤,每公斤6元,平均一亩地收入2100多元。种植生态冷水稻,施有机肥,每亩地产稻谷300多公斤,去壳后产优质大米150多公斤,因大米口感好,又是绿色食品,在电商平台上每公斤卖40元至50元,供不应求,一亩地收入达6000至7500多元。
种植生态冷水稻,还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农民种植水稻,除去肥料、人工费用,一亩地纯收入六七百元。现在,种子、肥料、除虫都由合作社负责,农民只管按标准种植,每亩地纯收入2000多元。如果种得好,合作社还有奖励。去年,合作社农户分别获得每亩2000元保底收入和300元分红。
郧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全县5万多亩水稻田都处在高寒偏远冷水区域。由于缺乏科学种植知识,水稻产量和收益一直不高。让农民种粮也能富起来,一直是郧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思考的问题。
郧西县委书记张涛介绍,近年来,郧西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 围绕市场需求,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引导农民种植合作社通过 ‘流通+直销+互联网’模式,提升生态冷水稻增加值,让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实现脱贫致富,走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目前,郧西除了槐树林特场在种植冷水稻以外,该县的关防、店子、湖北口等乡镇也相继种植冷水稻1万多亩,各乡镇都是根据本地土质、气候有针对性地改良、研发新品种。在销售上,合作社采取“流通+直销+互联网”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观察并预订稻田里生长的水稻,每年秋季,郧西的冷水米都是俏销 市场,供不应求。下一步,郧西将计划建设冷水稻米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来源:十堰日报 作者单位:郧西县委宣传部 杨洪霞 范瑞树 张 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