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弯碧绿的家乡,漫山遍野翠色轻盈,景色如画。坎子山羊群的跳跃与嘶鸣,小新川碧绿茁壮的药材苗木,上湖路平川上花椒丰收在望的景象,湖北关口穿梭来往的游客,都是家乡脱贫致富、大兴产业的繁荣景象。
湖北口回族乡是湖北省五个回族乡镇之一、全省重要的省际边界口子乡镇、十堰西北角的重要窗口于一体的特色乡镇。2014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高达56%,近年来,依托马头山羊、秦巴黄牛、绿色蔬菜、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资源,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目前,已带动全乡9320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3.7%。
强化支柱产业,打造产业扶贫“主阵地”
湖北口是“马头山羊、秦巴黄牛之乡”,2018年全乡马头山羊和黄牛饲养量达3.6万只和9000头,年出栏分别为2.4万只和6000头,直接经济收入1亿余元。多年来,作为本地脱贫致富支柱型产业,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养殖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牛鼻子”。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态文明优先、特色产业主导、创新开发促动、产成融合升级、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创以马头山羊、秦巴黄牛为主导产业的乡村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合作社,以产业带动个体,以合作社带动整体,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把坎子山等5个村打造为养殖专业村,辐射镇安、山阳三县接壤区域;二是坚持合作社带动。全乡共成立牛羊便民合作社6个,政府投资800余万元,建设“1235”模式规模羊场近400个,带动470余户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项目,户平均养羊达50只以上。合作社带动全乡2000余人就业,成为我乡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坚持品牌创建。打造全市知名品牌——“秦楚塞”牛羊肉,并建成全县首家集屠宰、冷冻、排酸、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正积极创建省级牛羊肉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整合规模产业,汇集各方资源“聚合力”
主要整合三大产业:一是整合烤烟为主的烟叶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促精准扶贫增收实效”的思路,培植了大新川、小新川两个千亩专业村,近三年烟叶种植面积保持在4000亩以上,年产值1200余万元,亩平均收入3400余元,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二是整合核桃为主的林特产业。作为当地本土产业,拥有先天的种植优势,全乡共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万亩,挂果面积5000亩以上,年产量500吨。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影响,核桃价格持续走高,当地果农得到较高收益;三是整合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乡有才人显其能,百姓致富有盼头”在我乡大学生村官翁新强的积极带动下,成立了郧西新鑫五味果优品专业合作社,吸纳我乡17个村800余贫困户种植五味子2000余亩,两年后可挂果进入丰产期,亩产3000斤左右,经济效益在8000元/亩,真正实现足不出村整体脱贫的目标。
引进经济产业,开辟稳定增收“新途径”
坚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遵守生态自然规律,积极探索开辟新的产业发展,保障稳定增收。2017年3月份以来,乡扶贫办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子,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在乡党委大力支持下,带领我乡庙川、上川村干部,实地深入山东省考察当地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行情后,组织一批较年轻化、学习能力强的村民学习花椒种植技术。目前在庙川、上川村已种植近2000亩的花椒基地。乡政府多渠道争取县扶贫办和农业部门帮扶100万元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全乡600余户贫困群众新造花椒基地2000亩,发放奖补资金100万元。通过签订合同,依托专业合作社,采取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增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年终按照“保底收益+比例分红”的模式,将70%的产业扶持资金量化到贫困群众,贫困户整体委托村委会把资金入股到合作社或大户,分红比例不低于15%,贫困户可获得稳定分红。
升级绿蔬产业,助力贫困群众“拔穷根”
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强化帮扶措施,优化创新绿蔬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湖北口地处高寒,昼夜温差大,阳光和雨量充沛,本地的土豆、苞菜具有生长周期长、品种优、口感好、营养丰富、天然无污染和绿色有机等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通过品种改良和规模种植,全乡发展高山土豆、苞菜面积分别达到5000亩和4000亩,产量分别超过2000吨和1500吨,高山蔬菜产业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由于土豆、包菜属于鲜果类蔬菜,保质期时间有限,为避免蔬菜因长期储存而变质腐烂,须在短时间内以低价进行销售。乡党委积极筹备并动工在泗峡口村3组新建一个500平方米的高山蔬菜储存气调库,对高山蔬菜进行恒温保鲜,统一仓储和物流。进一步延长销售期限、保持蔬菜的鲜嫩品质,最大限度提升高山蔬菜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振兴旅游产业,立足资源凛赋“共繁荣”
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升温。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充分结合全乡实际,立足禀赋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大力实施“旅游兴乡 振兴关口”战略,走发展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以湖北关和坎子山为建设重点,投入500余万元实施湖北关关口古城墙延伸、踏步台阶、炮楼,观光亭等建设,同时将边关文化、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融合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力的擦亮了边关的窗口;新建坎子山游客接待中心、坎子山发展史馆,加大对石林、风洞、鹰嘴石等景点的开发包装,配套建设农家乐、停车场、公厕、垃圾池、景点标示标牌等设施,2017年湖北口被省授予“十大荆楚最美小镇”提名奖。
自今年清明节坎子山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对外营业以来,每天都有游客纷至沓来,欣然而归。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在为游客提供舒适安逸、别具风格的旅游环境时,更为村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从泗峡口街道至坎子山景区沿线,各类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虎坪村村民王贤明便是其中受益者之一,据他透露,去年他的农家乐就收入了近20万元。
凝聚合力再扬帆,乘风破浪万里行。我们始终秉承勇于担当、善于谋变、精准施策,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新路,最大限度的释放动力与活力。随着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或许有一天,家乡不再是远方无奈的乡愁,而是满满的希望与归期。年轻人,你离开时,一抔黄土惹人愁;你回家时,碧水蓝天喜心头,家乡的建设离不开你,归乡的脚步终将越来越近!
郧西在线讯 通讯员:吴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