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载奉献坚守 爱心洒满邮路
记者纪枫波 通讯员陈迪祥
在郧西县六郎乡公路上,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面相憨厚的小伙儿,他穿着油绿色外套,车上挂着装信件的大口袋,穿行在一个个散落的村子之间。尽管经常为了送一个信件跑十几公里,但他丝毫不马虎。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村民沟通外界的信使和桥梁。
他叫陈伦顺,今年35岁,郧西县邮政局六郎支局投递员。从事邮递事业18年来,他先后被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全省邮政十大爱心信使”、“全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兵”、十堰市“第五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乡亲眼里的“大善人”
2001年,陈伦顺从父亲手中接过邮包,走上郧西六郎的乡邮投递岗位。他的工作是将邮件、包裹、汇款单直接送到村民手中。这看似简单的工作,但要在六郎乡高效优质地完成并非易事。
六郎乡位于金钱河畔,三面环水,全乡共有20个行政村、31509人,邮路全长185公里,投递员日行程62公里。
“水多路陡,动身必坐船”,六郎乡的自然环境给邮政投递增加了很多困难。尽管条件差,但18年间,陈伦顺为乡亲们累计递送邮件10万多封,特快专递4000多份,包裹2600多个,汇款3000余张,金额达1000多万元,没误过一次邮班,没丢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六郎乡留守老人、儿童多。多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陈伦顺用奉献和坚守,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六郎乡村民李汉元是一位孤寡老人,陈伦顺定期前往探望,为老人做饭、割麦、打谷、挑水,他总是看到什么就做什么。六郎乡三院村的王德香老人不会忘记:有一次两岁的孙子发高烧,儿子和媳妇在外地打工,她一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大哭。关键时刻,是前来送信的陈伦顺连夜将孩子背到医院……
六郎乡地处大山深处,陈伦顺每次走邮路,背上总是背着米、油、化肥等物品。这些东西都是他省吃俭用攒钱买来送给困难村民的。
六郎乡梁家川小学学生曹朋因父亲瘫痪卧床、母亲离家出走,年幼的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邮路上的一次偶遇,陈伦顺得知曹朋有辍学念头,便把他带到田间地头体验种地。看着满头大汗的曹朋,陈伦顺苦口婆心地劝他:“一定要坚强,困难是暂时的,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使曹朋安心学习,陈伦顺给他备齐了学习用品,并定期送去生活费。如今,在曹朋的心中,陈伦顺早已成为无话不说、值得信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陈叔叔。
18年来,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在村民眼中,陈伦顺对待大家,总是一片真心。
群众身边的“专家”
2009年,陈伦顺多方筹资建立了“顺娃子基金会”,专门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目前,该基金得到了省、市、县邮政工会组织的赞助,全县邮政系统干部员工也踊跃捐款。陈伦顺还将个人所获得的奖金全部转入基金账户。目前,基金会已累计帮助200多人。
陈伦顺有着一颗体贴细腻、上进好学的心。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在工作之余,他特别注重农业科技知识学习。
六郎乡黄龙沟村村民张友良今年40多岁,双亲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都不满10岁,家里经济困难。陈伦顺了解情况后,指着他家后山的大片坡地说:“你养羊吧,我帮你。”随后,陈伦顺不仅利用平时所学的知识指导张友良养羊,请专家做防疫,还帮助他联系销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张友良成了本村致富能手。
“要不是小陈自学种植知识帮助我,还给我送来 《农村新技术》 《城乡致富》等书籍,和我一起想办法、出对策,我家果园也不会有这么大规模。”六郎乡青铜沟村村民王传文是一位果树种植大户,刚开始种桃树时,由于不懂剪枝、嫁接、防虫、防冻等技术,树上结的果实又小又涩,卖不出去,后经陈伦顺悉心指导,果园 “脱胎换骨”,每年仅鲜桃收入就超过万元。
“干一行,爱一行。全国道德模范、马帮邮递员王顺友是我的好榜样。我会继续努力,不愧对这一身的 ‘邮政绿’。”每当自己为百姓带来方便、得到别人认可时,陈伦顺由衷地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辛苦是值得的。
(原载于2019年7月16日《十堰日报》 6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