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寒门出两研 扶贫智为先

3月20日,星期二,春雨方歇,深山还带几分清寒,按照县委大走访、大调研工作安排,我与三官洞村支部张书记、扶贫办小苏同志一起对三官洞村贫困户进行走访。车行无路,垭子上正有一户人家,于是下车向人家而行。


一边走着,村书记已经把这一户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户主叫徐堂明,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年底脱的贫,原是陕西商南县赵川镇人,24年前迁到三官洞村。妻子邓幼平,倒是三官本地人,两个孩子一个叫曾德学,一个叫曾德霞。


“是个组合家庭?”


“是的,邓友平前一任丈夫十多年前在煤矿出了事,留下两个十多岁的娃娃,后来经人介绍改嫁给了老徐”


“两个孩子现在情况如何?”


“老徐是个忠厚人,把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拉扯他们读到研究生毕业。”


“两个都是研究生?”


“对!”


“组合家庭,两个研究生,真是不简单!”


正说着,垭子对面山坡上传来“咄”“咄”的砍柴声,一灰一红两个人影正在山坡上忙碌着。


“老徐,回来一下”村书记大声吆喝。我们脚步不停,已走到老徐家门口。房子是间三进的土坯瓦房,东头又搭了两间偏房,里面码的整整齐齐的柴禾,停着一辆农用车。房前的道场抹了一层水泥,薄薄一层却收拾的十分干净,道场下边石砌了个猪圈,三头半大的小猪吃的肚儿滚圆。


正打量着,老徐已扛着一捆柴禾回来了,见到我们,他麻利的卸下肩头的担子。进屋搬来凳子,招呼我们坐下,他的老伴儿忙着倒茶,递烟。我笑着解释我们都不抽烟,喊他们一起坐下,介绍了我们的来意,与老两口攀谈起来。


老徐说他家现在种了八亩地苞谷,每年烤酒一千多斤,能卖一万多块,加上养猪打零工的收入,经济倒还宽裕。唯一的担忧是搬去易地搬迁安置点后怕烤酒养猪不方便,我则耐心的跟他做解释工作,打消他的顾虑。问起两个孩子的情况,老徐一脸骄傲又带着感慨。老大曾德学,88年3月出生,今年30岁,2015年从三峡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湖北江汉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工作。老二曾德霞,89年9月出生,2016年从武汉轻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枣阳倪氏国际玫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两个孩子现在收入都还不错,老徐自己说,都在5000元上下。



一个农家院还是个组合家庭竟然走出两名研究生,让我十分感慨,对老徐这个朴实的山村汉子顿生敬意。我问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徐略带不好意思的回答,“儿子现在工作稳定了,去年回家没把媳妇带回来”。我打趣道,“老徐你别急,儿子这么优秀还愁没有儿媳妇,就‘怕’年底儿媳孙子一起给你带回来。”整个农家小院顿时响起一片笑声。


临近中午,老徐留我们吃午饭,考虑到他们两口春耕正紧,家里一大堆农活要忙,我们笑着婉拒了。回去的路上,联想我们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在老徐一家的见闻,感受颇丰。


感悟之一:基层干部不能把扶贫当成负担,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搞扶贫。市委张书记要求的“人到、心到、感情到”既是最高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像老徐这样,把两个孩子视同己出,培养他们成才,已然非常令人敬佩。孩子参加工作按理说可以歇一歇,但老徐还是一如既往的勤劳肯干,没有享清闲、等政策的想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为他们服务,有什么理由对扶贫工作叫苦连天呢?扶贫工作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耀。


感悟之二: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干部要做群众参谋而不是替群众做主。要把群众当老师,从他们身上汲取学习农村工作的经验,要多向群众宣讲政策,落实政策,当“明白人”和“清醒人”。


感悟之三:群众是容易满意和满足的,只要我们真心帮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小问题,他们就会认可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上午谈起两个孩子的工作时,我随口说起最近公务员招考在即,如果有岗位适合两个孩子的话,我们给你们提供一些信息或帮助,让孩子能够在家乡工作岂不更好?老徐听后非常感动,认为我们帮了他很大的忙。可见群众是多么容易满足,并不是少数干部认为的“觉悟低”、“不懂感恩”。


感悟之四:扶贫先治愚,教育要先行。老徐这一家就是扶智脱贫的典型,孩子勤奋多读书,有出息。只要就业稳定,收入就有保障,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最好注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