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针里藏着“富民经” 郧西“织女绣”再绽光芒


婚纱绣、苏绣、汉绣、蜀绣、十字绣、打籽绣、丝带绣,婚纱、鞋帽、兜兜、香囊、挂饰、首饰、摆件……

3月15日,郧西县安家乡安家河村“八大古坊”的织女绣坊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绣品,引来了上百名游客驻足观赏购买。

今天,这里还有100多名留守妇女齐聚在一起学习、加工绣品。

“这婚纱美的,我结婚时一定要来买一件”,“这鞋垫、这兜兜上的花儿绣的太逼真了,收藏着不舍得垫”,“这挂饰还带有独特的中药材香味儿”……一群年轻的美女游客一脸惊喜地议论着。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县劳动就业局刺绣老师王海在指导妇女们学习技艺

妇女们在刺绣

积极下载学习PPT软件

学员在学习刺绣

妇女们在刺绣

郧西位于鄂西北最边陲,“针线”曾是郧西女子的主要工作,也是她们的必修技艺。这里以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为核心的七夕文化刺绣民俗等流传已久。因此土生土长的郧西姑娘自幼沐浴在七夕文化熏陶中,练就一双能织会绣的巧手。传统的刺绣技艺在郧西得以沿袭。

近年来,为了传承郧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郧西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巾帼脱贫行动”,把妇女刺绣及加工分类为“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文化开导”作为精准帮扶,组建了女性手工艺能人联谊会,推行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培育推荐女性创业就业项目。

积极鼓励创建刺绣等系列类的非物质文化产品企业,创新刺绣等系列类的民间文化名牌品牌优质工艺品,发明创造非物质文化类的新工艺、新产品形成经济价值积极挖掘开发刺绣这项传统民族工艺,让流传多年的“织女绣”再绽光芒。

“这绣花针里还藏着‘富民经’,自郧西织绣培训班开班以来,有些绣娘每年光卖布鞋和鞋垫收入就达1万多元。”郧西县劳动就业局的老师王海说。

安家乡乡长张春艳介绍,本次培训是由该县劳动、妇联、农业、扶贫等部门将联合安家乡政府及县“织女绣”民间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和广州顶一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郧西分公司投资10万元举办的。

培训合格后,广州顶一公司将投资300万元在该县建设绣品加工生产基地还能解决全县18个乡镇(场、区)2万多名贫困妇女及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学员每月能获得收入3000多元。同时,将持续为全县农村妇女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让“织女绣”在郧西发扬光大。

“郧西文化底蕴厚重,坚定了我们在这里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我们将做好‘织女绣’品牌,为郧西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增砖加瓦。”广州顶一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郧西分公司总经理阎娟说。

目前,郧西妇联手工编制协会已发展会员300多人,带动了近千名农家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年收入近千万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